三、提高艺术修养的必备因素
1.钢琴伴奏的核心
钢琴伴奏的核心是合作,是与歌唱者(舞蹈者)在音乐每个表现环节中的相互交融。
钢琴伴奏不是独奏,它是与演唱者(舞蹈者)的心灵沟通,并把彼此的声音默契地、相互地融合。钢琴伴奏教师要重视自己的核心身份,站在声乐(舞蹈)的立场上分析作品的演奏内容;在音乐表现上,用合理的肢体动作、用目光、用气息来与表演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充分体现钢琴伴奏教师与演唱者(舞蹈者)的协作精神,使双方的合作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钢琴伴奏教师必须集钢琴演奏技巧、键盘和声为一体。钢琴演奏技巧只有得到和声学等作曲理论的指导,才能学得更深刻,做到活学活用。如:肢体的推陈出新、转调、移调的流畅,增强立体、多声部思维的能力等等。钢琴演奏技巧与和声理论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他们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如果没有他们二者的密切结合,旋律的隽永美妙、织体的绚丽多彩和乐思的表达,就不会完满地出现于钢琴伴奏教师之手。
四、提高钢琴伴奏编配的能力
1.为民族声乐歌曲配置伴奏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民间音调。钢琴伴奏教师要加强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要熟悉地把握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别是在我国民族声乐事业发展的今天,在教学、演唱中,新改编、新创作的声乐作品层出不穷。因此,钢琴伴奏的求新、求拓展,已成为当务之急,钢琴伴奏教师在伴奏和声、伴奏音型的髙水准掌握上,要有所建树。
(1)和声的常用处理原则
为同一首歌、同一旋律编配伴奏时,由于编配者的思维不同,编配出来的和声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对旋律欣赏的角度不同、对歌词内容的理解不同,决定着编配者和声选择的不同。中国民族音乐的旋律与和弦的关系比较复杂,各民族调式都有其特殊的和声语言。在我国民间音调中,大部分民歌都是由五声音阶组成,这五个音又分别以主音的形式构成了五种调式。找出各民族调式的主要和弦,是为民族声乐歌曲伴奏的常用办法。
宫调式:属于大调式色彩的民族调式。
①由于色彩变化的需要,主和弦经常做特别的处理,在其旁边附加上调式音,即加度和弦。
②在五级和弦常常省去偏音,附加大二度关系的调式音。
③终止式常常是VI级和弦解决到T和弦。
特别注意的是:为宫调式的歌曲编配和声时,为保持、突出调式风格,最好不用IV级和弦与VII级和弦。
商调式:属于小调式色彩的民族调式。当商调式中有变徵音、主和弦由小三和弦变为大三和弦时,其调式又属于大调式的色彩。
①主和弦上常常附加调式音。
②终止式常常是VI级和弦解决到II级和弦。
角调式:属于小调式色彩的民族调式。角调式的实用价值不大,用的最少。因为要突出五声音阶的民族风格,所以为角调式配置和弦时,一定要根据其调式音的构成,灵活设计。
徵调式:属于大调式色彩的民族调式。当徵调式中含有闰音、主和弦由大三和弦变为小三和弦时,其调式色彩即属于小调式。
①主和弦常用附加音或省略三音。
②终止式常常用升高三音的II级解决到主和弦。
特别注意的是:为徵调式的歌曲编配和声时,最好省略主和弦和属和弦的三度音。
羽调式:属于典型的小调式色彩的民族调式。
① 主和弦上常常附加七度音。
② 终止式常常是IV级和弦解决到t和弦。
特别注意的是:和声处理原则可以根据自然小调的和声。旋律的织体配置
根据上述选择主要和弦的有效办法,我们在配置伴奏部分时,要充分强调旋律的音响、旋律的丰富色彩;伴奏织体要与音乐风格相吻合。常用的手法如下:
①抒情性歌曲的伴奏织体普遍采用:平稳流畅的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在相隔两个八度的音区上,伴奏部分与旋律线条平行发展;复调性的旋律模仿,此手法多出现在宫调式的歌曲中。
②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二十世纪80年代已经迅猛地崛起到了新的髙度。各种民族唱法相应地得到发展,戏曲、曲艺的演奏风格相继融入到民族声乐唱法之中。旋律伴奏的织体中,常出现的固定音型重复,就是从戏曲“垛版”的节奏形式发展而来的。
③为奔放、热烈情绪的歌曲配置伴奏织体时,在键盘弹奏上要多采用柱式和弦织体,节奏清晰,速度快而稳,并结合典型民间打击乐的节奏,使织体与旋律相映生辉,表现出喜庆、欢乐的场面。
④为保持纯粹的民族五声风格,突出民族五声音阶的色彩,要学会使用非三度叠置和弦、以及在某一和弦上附加大小二度的办法。这样的“加度和弦”在色彩上虽有所变化,但基本功能不变。
740)this.width=740"> 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