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演艺集团演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贾新田则从人才角度评价国有文艺院团的地位:“国有文艺院团也是人才资源的‘富矿区’,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中,就职于国有文艺院团的名人就达40余人,院团集中了一大批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他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国有文艺院团的活力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整个文艺界的活力如何。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的活力,对于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
许多专家认为,舞台艺术由于其强烈的互动性和感染力,堪称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媒介。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前人用最能实现人与人直接交流的舞台现场演出,把新中国的艺术和友谊送到了海角天涯。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舞台艺术的发展潜力不是小了而是大了。将小舞台推向大舞台,用小舞台连接大舞台,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虽然国有文艺院团是演艺“主阵地”、人才“富矿区”和作品“百花园”,但由于长期受困于计划经济体制,领导成了基本观众,评奖变作主要目的,仓库成为最终归宿,各种弊端日益显露。
“假如国有文艺院团的体制不进行大的、根本性的改革,这个行业就会被毁掉。幸运的是,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国有文艺院团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舞台艺术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前途不可限量。”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说。
不等式二:决策过程长与改革提速快不对等
自2003年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启动以来,改革步伐并不快,2009年之前完成转企改制的院团只有数十家,经过2009年、2010年扩大试点,直至2011年明确提出“五个一批”的改革路径后,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才全面提速。
“五个一批”的改革路径为何迟至2011年5月才最终形成?用一年的时间完成绝大多数院团的改革任务,依据何在?
“国有文艺院团被诸多历史及现实问题牵绊,体制改革起步缓慢。院团艺术门类繁多、市场发育程度不平衡、外部发展环境差异大,决定了院团改革具有自身特殊的节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说。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鲜明提出“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创新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重点由机制创新转向体制变革,一批试点院团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冲破体制坚冰、显现发展活力。
改革在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中昂首前行。2009年,中宣部、文化部《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首次明确提出“把转企改制作为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标志着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有了明晰的路线图。
在总结两年扩大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中宣部、文化部下发《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按照 “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提出“五个一批”的改革路径,即“转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销一批、划转一批、保留一批”。同时,《通知》公布了经中央批准的100多家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院团名单,要求各地在2012年上半年之前,以转企改制为中心环节,结合“整合、撤销、划转”,全面完成“留事”之外的全部院团的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
2011年6月8日,《人民日报》以显著位置刊登了对文化部部长蔡武的专访文章——《让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加速跑”》,文化部对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决心与信心在文中充分彰显,“加速跑”成为文化系统的流行语。
与党报的提法相对应的是,许多关注院团改革的网友将全面推进院团改革称为“动车提速”,不少人对这列动车能否安全、正点运行捏了把汗。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