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时间过去,今年10月24日,蔡武在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情况的报告时,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全国2103家承担改革任务的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按照“转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销一批、划转一批、保留一批”的改革路径,完成改革任务的院团有2100家,占总数的99.86%,其中转企改制占61%。这标志着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蔡武在回答记者关于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是否属“运动式”改革时说:“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我们的工作成绩似乎都是近几年取得的,但实际上我们为这一成绩的取得做了长时期的铺垫和充分的准备,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全面展开、加速推进’的路线,前后用了将近10年时间才取得今天的成绩。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有效降低了改革的风险,增加了改革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大大提高了改革的质量。”
不等式三:国有院团经济贡献率低与政策扶持力度大不对等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出台多个改革配套政策,为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发展提供保障,如很多地区实行“一团一场”,保证国有文艺院团有良好的排练和演出场地;不少地方在国有院团转制后,实行正常事业经费照拨,主要解决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不少地区在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时,对转制院团实行倾斜。
有人说,国有文艺院团既然已经转企,那就必须按照市场竞争法则优胜劣汰;也有人说,演艺业是完全竞争行业,国有资本应该退出,对转制院团实行财政扶持得不偿失。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国家对国有文艺院团的特殊政策扶持呢?
重庆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张乐说:“不少转制院团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存在‘老人’多、欠账多、大批演艺人员需转岗等困难。国家支付基本的改革成本,成为院团改革发展的必要前提。”
同时,国有文艺院团自产生以来,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近年来,许多国有文艺院团通过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在全力推进改革的同时,发挥演艺领域“领头羊”作用,创作出了一大批弘扬主旋律、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国有文艺院团所承担的特殊职能,要求国家在扶持政策上采取有别于一般企业、甚至有别于一般文化企业的特殊措施。从这个角度看,当前的有关扶持政策,针对性仍待加强,扶持力度仍待加大。”文化部政策法规司改革指导处副处长郭长虹说。
从转变政府职能的角度看,政府购买演艺服务,不仅能有效满足群众公益性演艺消费需求,同时通过培育演艺消费市场,将为转制院团开拓发展空间创造良好条件。“文化部联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正在制定的关于扶持转制院团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中,对此做了充分的强调。”郭长虹说。
“改革之初,中央领导同志就多次强调要让转制院团‘轻装上阵’。‘轻装’就是质量高的装备。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努力为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文化部改革办副主任李秋立说。
求解不等式是为了消除疑虑、凝聚共识,也是为了更好地破浪前行。据悉,文化部近日将召开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议,部署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新的远航。改革的探索永无止境,对改革规律的认识也永无止境。国有文艺院团将如何在新起点上扬帆远航,人们拭目以待。(中国文化报/郭人旗 通讯员 焦思颖 杨洋)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