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的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到今天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正在铸就中国舞台的新辉煌。”近日,《人民日报》刊登长篇通讯,对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作出这样的评价。
此前,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曾这样说:“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改革实践相结合,以实现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
这是艰辛探索得来的辉煌。回首10年来,改革在顶层设计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许多争议和疑虑:从业人员只有10万人左右的国有文艺院团,是否有必要列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是不是一定要以转企改制为中心环节?2011年5月,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在一年内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大部分任务,这是否操之过急?近年来,各地为推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出台了不少特殊政策,这些政策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如何?……
据记者对文化部有关负责人和相关专家的采访,这些疑虑可聚焦为三个不等式,即院团体量小与改革阵容强的不对等、决策过程长与改革提速快的不对等、国有院团经济贡献率低与政策扶持力度大的不对等。求解这三个不等式,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应该坚守什么、突破什么、发展什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等式一:院团体量小与改革阵容强不对等
我国国有文艺院团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文艺院团数量及其演出场次却在不断下滑。与蓬勃发展的电影、电视剧行业相比,国有文艺院团体量逐渐萎缩,曾经的“大块头”大有沦为“小个子”之势。
然而与院团小体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党和政府对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工作的高度重视。
据文化部改革办副主任李秋立介绍,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对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作出的有关批示、指示达数百件(次)。在部委层面,2009年以来,中宣部、文化部先后联合下发3个专题文件部署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文化部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国性的专题工作会议,推动此项工作的落实。在全国各地,有10余个省区市的党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先后亲临一线指导国有院团改革工作,许多地区将院团改革列入“一把手工程”。
如何认识国有文艺院团的突出地位以及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对整个文化发展的作用?“自古以来,杰出的舞台艺术就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所在。党和政府对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与舞台艺术在文化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演艺人才在文化发展中的特殊影响力、演艺业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息息相关。”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博士毕绪龙如此表示。
表演艺术是百艺之源,是最原始也是最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在当代,丰富多姿的舞台表演艺术作为文化艺术的基础行业,仍然扮演着为各种艺术形式提供源头活水的重要角色。”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说。
“演艺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具有很强的再开发潜力,与相关文化产业具有很高的关联度,对关联产业撬动作用大。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繁荣,离开舞台艺术的繁荣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文化部政策法规司改革指导处处长陈新华说。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