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练的甜果,是1998年的广州市中小学管乐大赛中,洪建亮的队伍成了一匹黑马——首次亮相便勇夺一等奖。此后几年,管乐团奖项不断,并逐步成为了省实的两大艺术品牌之一。
2003年,省实现任校长郑炽钦到任后,管乐团的发展有了更大的飞跃。
对于艺术团的管理,郑炽钦采取了“包产到户”的政策——让各队老师在自家的“地”上自由“耕养”,学校定期检查,成效教师自负。“只要以老师的标准教好学生,学校都会尽力支持。”有了郑校长言行上的鼎力支持,洪建亮便放开手脚,尝试挑战更难的曲目,更顶尖的赛事。
值得一提的是,“洪家班”,如今已有上百人。
学会在复杂音乐线条里抓重点
成为世界冠军后的省实管乐团,训练强度无增无减。每周六下午全团排练,初一、二学生利用周一的科技活动时间加排一次,学生不会因无法兼顾训练和学习而退团,反而有争着来训练的毕业生。
2001届的关文皓曾是管乐团的长号首席。从初一到高三,不是艺术特长生的他,却从未请过一次假。进入紧张的备考阶段,尽管洪建亮主动劝他停止训练,关文皓却一再拒绝:“学习压力这么大,我来训练就是排解紧张感,也只有放松了才能学好。”那年高考,这位痴迷的长号手成了省实的最高分。
学习好,技艺精,关文皓不是个例。在省实管乐团,每一届参加中考的团员大多超过了省实高中的分数线,考上重点高校的更是数不清。在洪建亮看来,这与音乐对思维的启发不无关系。
洪建亮说,教音乐不仅是让孩子学会吹拉弹唱,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一种在复杂的音乐线条里迅速找准重点的技能。“这种强调形象的思维方式,是对抽象的理科思维的一种补充,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互利共通。”
基于这种认识,洪建亮在训练中不多讲技巧,而是着力引导学生理解宏观乐章的内涵:先讲授基本通识,随后运用文学的“借代”法,引导学生对音乐中描绘的时空情境进行联想,最后从音群中剥出主线……
与长时间反复“打磨”一首作品的教法相反,洪建亮会先让学生们学习海量的作品。一周学一首,一年精排十首,从易到难渐进,目的就是让团员们接触不同风格的曲子,并在其中找到不同的音乐感觉。如此练来,进团两年的孩子,在演奏技巧、视奏、音乐理解、乐队配合等方面的能力便基本成熟。
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提高了,对于任何一首曲目都能很快上手,对于指挥的意图都能迅速领悟。于是,即使临近大赛,也无须花大力气加工狠练。
“教音乐,先要走进孩子的心”
“一个好的指挥,不仅要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更要深入地了解每位团员。”洪建亮说,作为一名学生乐团的指挥,一名担负着育人重任的音乐老师,自己要教给学生的远不止是音乐。
于是,在管乐团里,他身兼多职:指挥乐团的教师,在外演出管吃管睡的“保姆”,还有队内的心理咨询师。
洪建亮常开玩笑地说,自己有一双“犀利”的眼睛,皆因每逢团员们有心事,他总能一眼辨之。不过,他从不会在众人前捅破,而是在排练完后独自将学生拉到跟前细聊:“你今天怎么了?我从你的音乐里听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您是神人啊!怎么听出来的?”……孩子本想否认,竟发现在洪建亮面前无法隐藏,便会向他敞开心扉。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