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大乐队中很难听得出某个学生细微的演奏变化,我是看到了他们神态上的变化。”说到这,洪建亮搞怪地笑了。他告诉记者,孩子们也有很强的自尊心,不喜欢别人戳穿他们的外在掩饰,“因此,只有尊重他们,才能走进他们的心。”
诚然,带领着一支优秀的学生队伍并非易事,相反,许多细节的处理更需要老师足够的智慧和包容。例如“谁做领奏?”这四字之问,就足让人“头大”。
“在我心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宝贝。假如我每回都让技术最优的首席担任领奏,必定会打击他们上进的积极性;但倘若我为了孩子的自尊心,让能力不足的上,又难以保证演奏的水平。”
如何找到平衡?洪建亮想了一记“妙招”:“这首曲子需要A声部的solo(独奏),我们要选择最接近作品表达的声音,因此,在A声部的同学中,谁对这个曲子理解得最好,我们就选谁!”
让候选学生逐一演奏,由其他声部队员投票。洪建亮欣喜地发现,不仅学生们有了“盼头”;这种声部间的听评,也无形中让团员们对各个声部、各种乐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曾有一天,洪建亮从学生们的对话中得知了自己的外号——“省实贝多芬”。这是源于他指挥的痴迷劲?还是源于他那头极富艺术气息的卷发?洪建亮不得而知。“学生们喜欢我,我太高兴了!不过拿我跟大师比不合适,一来我的水平差太远,二来教好学生是我的分内事,没有必要张扬。”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洪建亮期待着,管乐团在下个月举行的首届广州(国际)管乐艺术节中夺得大奖;更期待着学校今年整合成立的交响乐团迅速成长为省实素质教育的又一张“王牌”。
育人心得
所有孩子都可以学管乐
南方日报:如今在大城市里,学艺术俨然成风,对此您怎么看?
洪建亮:学艺术的孩子多了,是好事,说明家长已经很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了。
这些年我也接触了很多的家长,在我管乐团里,绝大多数家长还是很清醒很理智的,比起七八年前,功利心理基本不占主导,取而代之是希望孩子能通过学习乐器,提高欣赏音乐的水平、提高审美情趣,多一样兴趣爱好;能通过学习乐器,让情绪有个宣泄的空间和渠道,让孩子身心更健康地发展。我觉得现在的家长理智了、成熟了。
南方日报: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管乐?应如何发掘孩子的潜质和兴趣?
洪建亮:理论上来讲所有孩子都可以学习管乐,如果有钢琴演奏基础的话,孩子进步会更快一些,因为学习钢琴的孩子,他们在音准概念、识谱视奏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学习管乐的能力,入门会快很多。
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音乐实践活动,能快速提高孩子学习乐器的兴趣,发掘孩子的音乐潜质,如:团队训练、演出、交流、比赛等等。团队训练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当然也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学习过程,更是可以发掘孩子无限潜能的过程,培养孩子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比如:演奏能力、协调能力、合作意识、团队意识以及音乐素养、人文素养的提高等。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毕嘉琪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