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大以来,音乐舞蹈杂技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全面繁荣的良好态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标志着我国文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艺术创作,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创作环境宽松和谐,艺术工作者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音乐、舞蹈和杂技事业也因此呈现出蓬勃发展、全面繁荣的良好态势。
一是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广大艺术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潜心创作、辛勤耕耘,创作出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立足服务人民群众,热情讴歌时代精神,生动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思想内涵和艺术质量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歌剧《霸王别姬》、《红河谷》,芭蕾舞剧《牡丹亭》、《风雪夜归人》,舞剧《铁道游击队》、《月上贺兰》,歌舞《水墨中华·风》、《四季情韵》,交响曲《圣火2008》、《虎门1839》,民族音乐会《艰难·辉煌》、《美丽新疆》、《西藏春天》,杂技主题晚会《时空之旅》、《生命·阳光》,杂技剧《一品一三绝》、《你好,阿凡提》、《西游记》、《花木兰》等。此外,还重排演出了歌剧《白毛女》、《原野》等一批经典剧目,引进演出了芭蕾舞剧《卡门》、《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奥涅金》、《小美人鱼》,歌剧《汤豪塞》等一批国外经典剧目。在尊重传统、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广大艺术工作者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力求在题材、叙事手法、结构布局、人物塑造、舞美灯光等方面推陈出新。各艺术院团坚持面向市场、面向观众,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和艺术生产方式,大胆采用剧目制、制作人制、公司制等新型生产模式,精心打造演出季、歌剧季、音乐季等品牌,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二是重大艺术活动充分发挥导向性、示范性作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创排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和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展现了我们党和国家辉煌的发展历程和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成为新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的华彩篇章。首届中国歌剧节强调参演剧目的民族精神、时代意义与国际视野,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6台歌剧和3000余名歌剧艺术工作者,5万余名观众观看了演出;首届中国西部交响乐周、中国交响乐之春、吴桥杂技节、武汉杂技节、上海国际魔术节暨国际魔术大赛、中国民族音乐巡礼百场系列音乐会、中国音乐剧发展国际论坛等,在让人民群众共享艺术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音乐舞蹈杂技艺术的普及推广和艺术水平的提升;全国声乐比赛、全国舞蹈比赛、全国音乐作品评奖、全国杂技比赛等重大赛事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专家评审权威公正,活动组织规范有序,已经成为发现、推介优秀作品和人才的重要平台。
三是坚持“两手抓”,为艺术创作生产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我们坚持运用辩证思维,一手坚持弘扬主旋律,一手提倡多样化;一手抓精品艺术创作,一手抓面向基层演出;一手抓创新剧目创作,一手抓保留剧目演出;一手抓国有艺术院团改革,一手抓民营艺术院团发展,促进艺术事业的全面繁荣发展。中直院团重点剧(节)目资助专项资金设立10余年来,已经扶持了64台重点剧目;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推出了85台精品剧目,200多台优秀剧目得到资助;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活动授予18部首演至今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代表当代舞台艺术创作水平的作品“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称号,并组织开展了全国巡演活动。文化部制定下发了《关于扶持发展歌剧、交响乐、芭蕾舞、民族音乐的阶段性意见》和《中国杂技艺术振兴规划(2011—2015)》,并从2010年开始与财政部联合实施“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和扶持工程”,对民族音乐作品的收集整理、创作、理论研究、演出、出版及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等进行扶持,同时还举办了西部作曲、舞蹈、杂技人才培训班。设立于2006年的荣毅仁基金会杂技艺术奖每年用1000万元左右,对在国际国内重要赛场上获奖的杂技艺术家进行奖励,迄今为止已经颁发4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