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坚持“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力。近年来,我们在把国外优秀艺术作品和人才“请进来”的同时,也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一批优秀剧(节)目和演员不仅在国外主流艺术节上大受欢迎,而且在国际顶尖赛事中频频获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比如,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的杂技芭蕾《天鹅湖》获2008年度英国曼彻斯特戏剧奖“最佳国际剧目”;中央芭蕾舞团的何晓宇和曹舒慈分获第六届赫尔辛基国际芭蕾比赛成年组组委会特别大奖和美国国家芭蕾比赛女子成年组金奖;辽宁芭蕾舞团的王韵获第七届赫尔辛基国际芭蕾比赛大奖和“柴可夫斯基音乐表现大奖”;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的《腾跃——大跳板》和《男子艺术造型》双双获得2012年第三十六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比赛“金小丑”奖。与此同时,各艺术院团还积极拓展“走出去”的渠道和方式,抢占国际主流演出市场,如中央歌剧院的歌剧《图兰朵》近年来先后赴叙利亚、埃及和意大利演出,受到国外观众的广泛好评;重庆杂技团的杂技剧《花木兰》已在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演出1000余场,今年6月又赴美国商演半年,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认真总结展演成果,推动音乐舞蹈杂技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是我国近年来舞台艺术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120台参演剧目中,音乐舞蹈杂技类剧目占了44台,包括歌剧7台、芭蕾舞剧3台、舞剧6台、歌舞7台、舞蹈诗5台、音乐剧1台、交响音乐会7台、民族音乐会4台、合唱音乐会3台、杂技童话剧1台。这些参演剧目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其中,既有原创剧目《运河谣》、《徽班》,经典保留剧目《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也有国外引进剧目《小美人鱼》、《蝴蝶夫人》;既有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永不消逝的电波》、《延安记忆》、《铁道游击队》,也有现实题材剧目《温暖》;既有世界风情歌舞晚会《五洲风情》,也有我国少数民族歌舞晚会《魅力西藏》、《鄂尔多斯婚礼》,等等。不同体制的艺术院团齐头并进,在展演舞台上争奇斗艳;迪里拜尔、山翀、黄豆豆、朱妍、张剑等老中青艺术家汇聚一堂,让展演活动倍添亮色。
关于参演剧目,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和院团代表将进行深入的研讨,在此不再赘述。就艺术创作的几个问题,我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1.关于艺术创新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不创新艺术就不能发展。相对于戏曲艺术来说,音乐、舞蹈、杂技因为没有太多的“程式”,创新和发展的空间比较大,阻力也比较小。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识到创新既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并在创新过程中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尊重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尊重传统,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要通过学习和理解前辈艺术家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融会贯通,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背弃传统,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尊重传统,创新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二是要遵循艺术规律,不能偏离艺术本体。如今,推陈出新已经成为许多艺术家的自觉追求,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作品。有的剑走偏锋,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忽视艺术本体,虽然投资巨大,舞台搞得美轮美奂,却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故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粗浅苍白,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有的喜欢“跨界”和“拼盘”,一心想把多种艺术元素杂糅到一起,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但也反对盲目创新,为创新而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而不能出于功利目的强行“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