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现实题材创作
在现实题材创作方面,音乐舞蹈艺术是有优良传统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迫切需要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关注现实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来感染人的心灵、塑造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是艺术工作者的使命,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我们要鼓励艺术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的享有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去汲取养分和创作灵感,才能在舞台上真实地反映生活,进而通过艺术的形式,揭示生活的本质,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美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研究音乐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法,思考并解决现实题材创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此外,要进一步加大对现实题材作品的扶持力度,营造宽松和谐的创作环境,鼓励艺术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
3.关于科学的艺术生产机制
之所以专门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音乐舞蹈领域的不少艺术品种都是集音乐、文学、舞蹈、表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都具有制作流程复杂、成本高、生产周期长、演职人员多等特点,其中一些“舶来艺术”还面临着创作人才匮乏、观众基础薄弱、演出市场不够成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结合演出市场的需求和艺术院团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艺术创作生产。首先应当明确院团定位。国家艺术院团要充分发挥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各级各类艺术院团也要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艺术需求。要建立健全艺术创作生产决策机制、演出市场论证机制、演职人员选拔机制以及资金投入、营销运行、监督评估等机制,充分发挥艺术委员会、专家和院团管理者的作用,科学论证、民主决策,避免剧目创作生产的片面性和随意性。同时,建立科学的艺术评价体系,把人民群众“欢迎不欢迎、喜欢不喜欢”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引导和鼓励艺术院团和艺术家更好地坚持“三贴近”,面向市场,服务群众。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衷心感谢在座各位专家学者、院团代表长期以来对音乐舞蹈杂技事业的支持和贡献,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以真知灼见推动音乐舞蹈杂技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董伟
董伟,男,汉族,1957年8月生于吉林省四平市,籍贯山东胶南,硕士研究生,教授。197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4年在吉林省梨树县四棵树公社插队,1976年任公社团委书记,1977年在吉林省四平地区物资局工作,1978年入吉林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1982年毕业后在吉林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曾任系党总支书记、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1992年6月任吉林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厅级),1995年11月任吉林艺术学院副院长,1996年入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2000年5月任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党组成员,2004年7月任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2005年6月任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2009年3月任文化部艺术司司长,2012年10月任党组成员、文化部副部长。
兼任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中国文联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曾兼任吉林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文联第八届主席团委员、国家剧协执委会委员、国际剧协常委会委员。
分工:分管艺术司、文化科技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部各直属艺术院团、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工作。
(本文来源:文化部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