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诗人王光祈的音乐之路
录入时间:2012/2/20 14:05: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他是少年中国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与周太玄、李劼人等在成都相善相知,引为知己;他颇具诗人气质,毕生从事中国音乐史研究,日本音乐学家岸边成雄称他“将中国音乐史研究提高到世界水平”。
温江少年成都求学
1892年10月,四川温江一户破落的读书人家中传来一阵啼哭声,王光祈在这一天呱呱落地。王家虽是书香世家,到王父这一辈,已是家道中落,难以为继,王父英年早逝,王母独自将王光祈拉扯成人,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童年的王光祈跟着母亲读书识字,9岁进私塾,祖父王再咸早年教过几年书,四川总督赵尔巽也是他学生,在赵尔巽资助下,15岁那年,王光祈来到成都,入第一小学堂高年级继续学业,他虽年少,却立志苦读,加上聪颖过人,深受老师赞许。1908年,王光祈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在这里,遇到了他一生的朋友李劼人、周太玄与魏时珍等。
王光祈中学偏好文科,与曾琦以及后来从乐山转学过来的郭沫若成绩最为优异,他读书喜欢大声朗读,声调铿锵,旁若无人;课余时间,他就独自坐着,构思诗句,写点小文。不过,他又不孤立,与李劼人、郭沫若、周太玄、曾琦、魏时珍等人打得火热,互相引为知己。有一次,王光祈与魏时珍等12位同学来到成都东郊沙河堡菱角堰周太玄家中,效仿刘关张“桃园结义”,相约死后合葬此处。
少年王光祈便崭露出过人的音乐天赋,他会吹箫,吹笛,四川风光绮丽,春花秋月,莺歌燕语,自然的天籁陶冶了他的音乐性情。他常独自一人提着箫、笛,在野外一吹就是半天。此外,他还醉心于京剧,一到周末,就兴致勃勃地邀请一帮朋友到曾琦家中吟唱,紧锣密鼓,胡琴高腔,好不热闹,非到深夜不能尽兴。
好景不长,1911年底,原本就不富裕的王家再遭沉重打击,家中存银生息的两家当铺横遭抢劫,无法继续经营,不得不黯然关门。重压之下,王光祈却未就此消沉,他参加四川保路运动,并在衣食交困中完成了中学学业。毕业后,王光祈先到重庆与郭布陶、曾愚公等人编辑《民国新报》,1914年又赴北京,入中国大学学习法律。1916年,应周太玄之邀,王光祈到《京华日报》工作,并与次年结识《晨钟报》主编李大钊,成为李大钊和陈独秀创办的《每周评论》主要撰稿人。
1918年7月,王光祈与周太玄、李大钊等人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决心以“完全崭新的态度和做法,去创造一个少年中国”,王光祈当选执行部主任,不久,他热心介绍张闻天、赵世炎等人入会。1919年底,王光祈又与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发起组织工读互助团。然而,因内部分歧,工读互助团很快解体,少年中国学会歧见纷称,梦想的破灭令王光祈痛苦无比,决心愤而去国。
德国留学学音乐
1920年4月1日,王光祈与魏时珍、陈宝锷、涂九衢4人从上海乘坐法国轮船Paullecat号来到欧洲,据他自己说,他本想到美国,却“因在沪时检验身体,以有眼疾,非医好后不能赴美”,不得不改道赴德。漫长的旅途整整一走就是2个月,一路上经新加坡、科伦坡、西贡,终于于6月1日抵达德国。
王光祈与魏时珍一同来到法兰克福。6月4日,王光祈提笔给法国留学的好友周太玄、李劼人写了封信,“弟因初到德国所租之房尚未搬往,须七八号始能搬去,此时尚寄居在德列士博士之家”。虽是初出国门,王光祈却没有丝毫不安与寂寞,相反,他对法兰克福甚至有种重归故里的感觉,字里行间充满了诸如“惟开窗临野,可望数里之遥,皆系绿野平芜,全系故乡风味”的描述,他惊叹于法兰克福的安静,“窃叹十余年来,终日在都市车马扰攘中,忽得此乡景,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