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人物动态 >> 周秉建委员:做普通的人,做平凡的事

周秉建委员:做普通的人,做平凡的事
录入时间:2012/3/12 9:38: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他不是周家的总理,而是国家的总理。解放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去农村,在田间地头搞调研,看到一个有困难的农民,对他说,你生活有困难,你的女儿我来帮助你养。这样的话一般的人是说不出来的。我们也是在有关回忆文章里看到的。”周总理也从不向侄儿侄女谈自己的革命生涯,每逢孩子们问起,他总会认真地说,我们是那个时代的幸存者,要替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们、战友们服务人民。

  许多知青过早地体味艰苦,却仍要不断回望

  若问一生中谁对周秉建影响最大,除了伯父,就是草原上那些牧民。那是1968年秋天,15岁的周秉建初中毕业来到内蒙古牧区插队,这里深草没过羊群,空气里都是牧区特有的味道,文静内向的姑娘正有几分向往自由的叛逆,一下子被广阔的内蒙古草原吸引了。牧民不论插队来的年轻人是谁家的孩子,一律悉心疼爱。周秉建在那里习惯了吃羊肉,学会了骑马,面色晒得黑红,养成了一副热情开朗的草原心性。

  牧区民风淳朴。那时,周秉建所在的大队离公社有90里路,出行不比现在,一天之内根本无法到达,途中遇见牧民搭的蒙古包,行人可以自由踏入,烧茶煮饭,住宿一夜后,带上门便又启程,从不需上锁。公社里的主要劳动是放牧羊群、牛群、马群、驼群。周秉建当了几年牧羊姑娘,早已成了“熟练工”,若是晴天,可以把羊赶上山坡任其吃草,然后去牧民家喝奶茶、干点活儿、聊聊天;若是遇到暴风雨或风雪天,就必须紧紧跟着羊群,一不留神,失去的就是全部“家当”。草原太过广阔,牧民以声音表示路的远近,向他们问路,他们就骑在马上扬鞭一指,若是远道,就拖长长的音,若在近处,就短促地呼喝一声。周秉建和插队时结交的老乡至今还常有往来,她不久前回到公社,见那时种下的树已郁郁成林,心中感慨万千。并非每个插队的青年都能幸运地走出草原、走过那个年代,一些同龄人在草原上遇到火灾,却没有扑火的常识和经验,他们迎着山火奋力扑救,有人因窒息而死。许多知青过早地体味艰苦,却仍要不断回望,因为“他们是死去的我们,我们是活着的他们”。

  周秉建说,“文革”结束后有不少人写“伤痕文学”,《孽债》的故事在牧区是绝对不会发生的。蒙古族的文化和牧民的伦理观念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尤其是对孩子,他们爱孩子,为了孩子,从不在意血缘。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草原上水草丰美,牧民争先恐后地替国家领养了三千名孤儿,那些孩子在牧区长大,如今已纯然是蒙古族人。她在下乡时还遇到一件事,有个蒙古族姑娘和当地部队的战士有了孩子,就在姨妈家生产。牧民认为生育是天赐给女孩子的福气,做母亲是女人一生最大的幸福,姨妈当即认了孙子,而姑娘也在多年后嫁了人,并未在人生中留下任何阴影。蒙古族民俗文化中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死亡就是逝者自己带走了生者的晦气,同时把福气留给了生者。所以当年周秉建与拉苏荣在登记结婚途中,偶见怀缅死者的花圈时,他们认为这是在预示着两个人一定会白头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