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人物动态 >> 金兆钧:流行音乐想把中国唱给世界听

金兆钧:流行音乐想把中国唱给世界听
录入时间:2012/3/19 11:23: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记者: 《忐忑》用京剧元素打造而成,但听起来既不中国也不传统,您如何看?

  金兆钧:还是挺中国的。它是一个音乐小品,主要功能是炫技。 《忐忑》是龚琳娜的外籍丈夫创作的,外国人看我们的方式和我们自己不同,对我们的传统元素的用法也不同,《忐忑》把人声当成一种乐器,所以他构建的旋律不是声乐旋律,而是器乐旋律。这还算不上中国风,可以算搞怪,网上这种搞怪有很多,一个奥地利人有类似的作品,唱《牧羊人之歌》 ,明明是一个人,却让人觉得是七八个人在唱,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民歌唱法,一会儿古典唱法。听者其实不是在欣赏“歌” ,而是在围观一种技巧,因为它很难唱,没有强大的声乐基础唱不下来,但更多的审美价值谈不上。

  记者:外国人对我们传统音乐的这类反馈是不是误读?

  金兆钧:误读有很多。西方对中国刚开始了解,负面信息多,不伦不类的多。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戏曲与西方弦乐结合的经典作品,但他们听不出我们的韵味,认为那个旋律难听,还很生硬,当年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创新,但外国人从来不认为他们要听这样的作品,这首曲子演奏技巧不难,和声系统停滞在西方很多年前的水平,西方音乐会上不会演奏这样的作品。

  别人是否误读,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态度,想平等交流,先要看对方是什么水平,达到和他们同样的水平才能对话。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就算走向世界吗?假如他们把我们的唱片摆在家里听,像我们听贝多芬那样,那才是真的走向世界。世界各国都认可谭盾的音乐是中国风,因为他善于把中国元素(特别是荆楚巫祝文化)和现代创作手法相结合。朱哲琴的专辑《阿姐鼓》制作讲究,几个月在欧洲卖出3000张。评判作品是否为世界所接受,是看有没有外国人真的花钱买来欣赏,不是送他一张CD让他说些溢美之词,带回家去永远不再听。我们现在最怕的是急功近利,投入大,产品质量却不高。

  记者: 《茉莉花》的旋律曾在西方歌剧《图兰朵》里出现,我们在今天还有这样可供移植的元素吗?

  金兆钧: 《图兰朵》是东方故事,创作者致力于寻找东方元素来表现, 《茉莉花》是当时流传最广的中国歌,我们的文化元素他们很需要,因为东方对于西方来说特别遥远,我们有的他们没有。有的年轻音乐人注意到这一点,凤凰传奇用了蒙古长调元素就易于流行,这种属于文化之根、与生俱来的民族元素,外国人也很注重。元素并没有国界,什么审美对象与创作者内心的审美结构能碰撞出火花,让他有表达冲动,他就倾向于用什么元素来创作,只不过我们的市场现在还没向他们敞开,一旦敞开,很多我们自己的产品就会受到挤压。艺术家在处理这些传统元素时,不能仅仅以这是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来自赏,要想到做出来就要卖出去,要在全球市场中正确选择自己的历史位置。

  记者:外国流行音乐组合“迈克学摇滚”把《吻别》 《新鸳鸯蝴蝶梦》 《传奇》填上英文歌词,唱回中国很受欢迎,这些因英文填词而再度流行的歌有什么特质?

  金兆钧:中国最早传到国外的流行歌曲是《玫瑰玫瑰我爱你》 ,很多美国人认为那是美国歌,因为他们的编曲做了爵士化处理,这种歌曲往往具有一些普适性的特质。 《吻别》原曲是日本的,日本写流行歌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民族调式,他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在自动选择放弃一部分民族性以求得普遍性。邓丽君的歌三分之一以上都是日本写的原曲,但我们听不出来,不觉得陌生,因为五声音阶是普适性的旋律,全世界通用,只是具体排列方式不一样。 《新鸳鸯蝴蝶梦》也是典型的五声音阶。在流行音乐领域,音乐人总是在不断发现新的可借用的元素,翻唱是最简单的借用。这个乐队喜欢这些歌,借助东方元素,但制作的时候还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小叙

  严格来说,流行音乐谈不上是一个音乐类型,它服从于社会大众文化生活的发展,不可能更艺术,否则就不叫流行音乐。它不仅跟着时尚文化走,而且跟着政治经济相互作用下的社会心态走。流行总是有原因。音乐的规律是风水轮流转,不可能无限复杂,民谣永远是几年回流一次,《纤夫的爱》 《九月九的酒》 《常回家看看》都是不同时期的口水歌,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也没有多大进步,但人们总是要返璞归真。像《常回家看看》 ,20岁的年轻人肯定不听,因为叛逆,但一过30岁,工作忙,见不到老人,就会被这首歌触动神经。上世纪末流行的《心太软》表达的是很小的概念,但能一下抓住大众的心态。警察喜欢唱《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因为他们的工作就经常不能回家。离婚率高, 《牵手》就火了。

  歌手不能老唱三个八度,流行歌要相对简单上口,表达方式很重要,说的话要和时代相匹配,想说的话和说话的方式是流行与否的关键。周杰伦解决了hiphop在中文里如何处理的问题, hiphop本来就是街头歌曲,街头俚语含糊不清,只有那样的语感才靠谱,汉语四声太分明,念得又快又清楚就成了快板,字正腔圆就不是hiphop的感觉。为什么孩子们听得懂?小孩和家长说话总是含含糊糊的,这是小反叛时期的共同心态。流行音乐的爱好者从来都是年轻人,大众全喜欢就已经不算是真正的流行音乐了,流行音乐是“风” ,听流行音乐可以观风俗,知得失。它永远代表那个时代半叛逆半先锋半青春。所以,别对它期望太高,也别动不动暴打一顿就可以了,当然,真正的批评永远是需要的。中国流行音乐还是个孩子,它需要自觉成长,也需要培养。(来源:中国艺术报/记者 怡梦)
(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