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本土音乐传承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录入时间:2012/3/23 10:58: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四、积极推进教材建设
配合教学大纲,编写一套具有广西本土音乐地域特征的教材任务艰巨、困难虽大却是民族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庆幸的是,前辈们在民族音乐理论方面丰厚学术成果及教材让我们受益匪浅,使得我们有了一些暂时可以选用和参考的教材。比如:樊祖荫的《多声部民歌教材》、王文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童忠良等的《中国传统乐理基础教程》、杜亚雄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田联韬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周青青的《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范西姆主编的《壮族民歌100首》、龙晓匀的《多声部民歌视唱曲目精选》、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壮文推行办公室编写的《壮语文基础知识》、《广西民歌集成》等。
我们不断尝试自编了一些教材,如《壮族民歌》(配歌词壮语朗读CD)、《天琴教程》、《侗族民歌》准备近期出版;《民歌排练》(含讲解与表演示范DVD)、《民歌演唱》等教材编撰也已初见雏形;《本土艺术教程》、《识谱训练教程》等教材也正在积极撰写之中。同时,我们还组织技术人员对《本土艺术》、《民歌排练》课程进行拍摄,制作成音像制品和课件,藉此来保证教学素材的收集、资源的保护与长效应用。
五、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
第一,《民歌演唱》、《本土艺术》教学与田野采风、教学实践相结合。同学们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还利用节假日走进田野,向民间学习,了解民间音乐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掌握民族音乐原生形态,撰写调查报告,汇报田野工作成果(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展示与演唱)。利用“教学实践周” 组织学生到各地开展“教孩子唱自己家乡的歌” 活动,帮助中小学学生树立传承与保护“非遗”的观念。活动不但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检验和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有效推进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
第二,积极参加比赛和舞台展示活动,检验教学成果,促进课堂教学与舞台展示相结合。在“2009中国风•民歌会——中国原生民歌展演”获铜奖,“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广西赛区选拔赛原生态组获二等奖,“第八届西部民歌(花儿)歌会”比赛中获得一金两银,广西艺术学院获优秀组织奖、“中国联通杯大地飞歌•2011民歌大赛”获得十强称号等等。在国际项目“教孩子唱自己家乡的歌——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启动仪式、“第七届全国艺术学年会”、“中国少数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二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研讨会”、“全国省(区)属综合性艺术院校第十七次交流协作会”、“‘情系八桂——两岸文化联谊行’中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区内外重学术会议上做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成果展示。
第三,举办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强调《民俗学》教学与学生课外活动的结合。学生以立项的形式开展各项活动,在项目申报、实施、完成、总结等一系列的过程中使专业素质、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如以音乐会形式进行的《侗族音乐专场展示》,以学习汇报讲座形式进行的《我爱家乡——壮族传统文化》以及一年一度的“回年会” 等。藉此提高参与者对民俗习惯、服饰艺术、音乐、表演、语言等有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与体悟。这一系列活动紧紧围绕教学,巩固了教学成果,提高了综合素养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六、探索独特的招生模式
为了获得民族文化身份纯正的考生,招到好苗子,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生源摸底、苗子发掘,把下乡招生作为教师的重要工作。要求教师做好招生宣传,掌握生源情况,登记备案,建立人才库,引导学生报考我系。委托当地教师、文化馆站同志平时关注有潜质的少数民族学生,寻找优秀苗子,反馈生源信息,鼓励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储备优质生源。近四年来,民族艺术系的教师们多次赴平果县、那坡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防城港市等地开展招生工作,成效显著,目前我系133名学生中已有壮、瑶、苗等七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绝大部分,为民族艺术系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在招生考试中设置原生民歌(或者戏曲、曲艺选段)、民族语言(或方言)考试环节,这是招收适合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学生的一项重要举措。语言是民歌的重要载体,对于学习民歌十分重要。民族艺术系的这一做法经过几年的实验,已经积累了初步经验,收到了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