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教学空间 >> 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本土音乐传承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本土音乐传承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录入时间:2012/3/23 10:58: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七、营造学术氛围,提高办学效应

  教研团队开展了多项与广西民歌相关的科研工作,如国际、国家级、区级科研项目《教孩子唱自己家乡的歌——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广西民歌传承人保护机制与方法研究》、《广西民歌旅游文化产品研究开发与应用》、《广西少数民族民歌挖掘与传承研究》10余项。依靠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基地“广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基地”,文化厅“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研究展示中心”两个科研平台,不断尝试纯理论研究向运用型研究的转变,扩大科研成果在教学中运用,以科研引领教学,使教学内容得到了不断丰富和拓展。目前仅《民歌演唱》、《民歌排练》等课程内容涵盖了那坡黑衣壮民歌、壮族嘹歌、马山三声部民歌、侗族大歌、瑶族蝴蝶歌、京族民歌、广西文场、壮剧、彩调等具有代表性的广西民歌、曲艺、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教学成果多次参加区内外重大活动中展示,壮族嘹歌《我的家乡好》、苗族《木叶情歌》、壮族三声部民歌《山歌满山坡》、侗族大歌《高山井水》等作品和节目屡获省部级大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及时总结、研究,极大推动了科研工作。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反哺科研,二者互补互动,相得益彰,是民族音乐教育模式处于良性运转状态的重要保障。

  学术交流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樊祖荫、王耀华、梁庭望、毛继增、李松、杜亚雄、赵志扬、杨民康、谢嘉幸、萧梅、姚艺君、王景斌、许讲真等著名音乐学、民族学专家,通过开展讲学、授课和研讨会的方式,让师生及时获取学科前沿信息,通过与各学科专家共商办学策略,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总结办学经验,将民族音乐的办学推上更高的台阶。同时积极鼓励师生大胆“走出去”,到中央电视台、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等单位开展授课、学术交流、表演民歌。参加了“中国西部民歌(花儿)理论研讨会”、“首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讨会”、“第29 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老挝老族起源”等各种学术会议。预计2012年将赴希腊参加“第30届世界音乐教育交流大会”,为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吉普森音乐教育国际大奖资助项目《教学生唱家乡的歌——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做展示汇报。另外,国外及境外多所大学和学术团体也纷纷发出了学术访问的邀请。

  民族艺术系师生利用现有条件积极服务社会,扩大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力,应邀参加了“文化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演出,“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西活动周’”,“广西壮族自治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文化晚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欢迎台湾花莲县参访团文艺晚会”,“2011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晚会”,“庆祝中越建交60周年中越青年大联欢荔园山庄晚会”,“全国纪检宣传教育工作座谈会联欢晚会”,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演出,东莞市委宣传部“文化周末——广西原生态民歌集锦”专场演出等十余场国家、自治区政府组织的大型演出活动。

  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任重道远,意义重大。虽然我们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民族艺术系毕竟办学时间较短,在办学模式探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与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地方。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民族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成果,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也真诚地希望各位专家为民族艺术系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把脉问诊,让他逐渐成熟,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作有益的探索。(来源:《中国音乐》/作者徐寒梅、温泉、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