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飞林:把陕西新年音乐会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录入时间:2012/3/27 1:08: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文化艺术报》专访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尚飞林
本报特约记者:陈智勇 贾英
编者按:陕西新年音乐会作为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开发的音乐资源和文化品牌,自2006年创立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社会各方给予了高度评价,常态化的“陕西新年音乐会”已经逐步成为古城西安的一张文化名片,得到了广大听众的认可与赞同。“2012陕西新年音乐会”作为拉近高雅艺术与受众之间距离的一个文化符号,在展现西安乃至陕西的古老文明和民间文艺资源的同时,极大地延伸了音乐会的内涵,使新年音乐会成为广大群众喜迎新年的文化大餐。本报记者走进了这一文化品牌发起和运营方专访了陕西新年音乐会策划发起人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尚飞林。
“新年音乐会数量增长,喜忧参半”
本报记者:据报道,北京从2011年12月下旬至2012年1月上旬,仅人民大会堂里就有将近10台,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国图音乐厅、保利剧院、中山音乐堂等演出场所也有中外乐团的20多台新年音乐会同时亮相。在天津音乐厅有20场演出举行;在上海,广州,十几个国家的乐团分别推出了30多台新年音乐会供市民欣赏。您怎么看近年来新年音乐会数量不断增长这一现象。
尚飞林:每当元旦来临,各地的新年音乐会便接连不断,种类繁多,这是让人感到很高兴的一件事情,尤其是近几年,可以说新年音乐会已经成为了新年文化舞台的一道大风景,而且种类繁多。从最初的单纯交响乐,一直发展到现在有民乐、演唱、戏曲、电影音乐等多种门类;从国内交响乐团到来自美国、奥地利、英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的诸多乐团,可以说,今天中国的新年音乐会已经很多,这种发展的确让人感到高兴。从文化发展的需求来看,我们的观众也想欣赏不同种类的演出,了解不同层面的音乐会,这也在某种程度体现了我们的文化繁荣,对于音乐文化普及传播、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冷静思考,新年音乐会数量虽然可观,质量却有待提高。在全国或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新年音乐会品牌仍是寥寥无几。
近年来,有一些顶着很大“名头”的乐团,其实是‘搭班子’来中国的,从圣诞节到新年期间,很多欧美乐团都已放假,这个时间能够来中国巡演的团体大多是主办方出巨资邀请的,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就组成临时拼搭的节日乐团,演奏水平根本达不到观众期待的艺术水准,演出效果很让人失望。所以应该冷静看待新年音乐会数量增长,我认为,喜忧参半!
“树立品牌,难度不是一点点!”
本报记者: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曾表示:“不注重品牌的音乐会是速朽的!”,他非常期望在不远的将来,中国能出现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那样的国际品牌。您怎么看?
尚飞林: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经过电视转播,作为一个国际文化品牌在中国人心目中扎下了根,人们从此也有了“新年音乐会”的概念。没过几年,国内的新年音乐会就迅速发展,四处开花,先是北京、上海、广州,随后遍及全国。回顾近二十年,各城市的新年音乐会数量虽然很多,但多年坚持的却很少,品牌更是无从谈起。而新年音乐会,一年只有一次,从品牌建设上讲要比“音乐节”、“音乐季”等难度更大,要经过多年的坚持和精心策划才能树立起来,大家熟知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前后经历了70多年历练、积累才最终赢得了全世界的接纳和关注。大家都希望把活动做大、做强,产生影响,但是纵观现在国内演出市场的现状,想树立品牌,难度真的不是一点点!
本报记者:是演出市场的不规范造成了新年音乐会品牌树立困难吗?
尚飞林:新年音乐会品牌树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演出市场不规范只是原因之一。如今各大城市的新年音乐会数量很多,鱼龙混杂,少数坚持数年且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常常被淹没其中,让许多对音乐或对新年音乐会不熟悉的观众很难选择。数量过多、甚至泛滥的局面近几年已经逐步显现,很多新年音乐会缺少高水平的策划和市场预测,曲目选择也很随意,风格年年不统一,演出商选取乐团经常是撞上哪个是哪个,这样的新年音乐会不可能树立自己的品牌。各乐团和演出商应该对市场有一个准确的预测,看看还有没有自己的演出份额之后再确定是否进入市场,不应一哄而起,盲目跟着风头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