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人物动态 >> 沈亚威的生平及创作

沈亚威的生平及创作
录入时间:2012/3/30 17:03: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军旅音乐的领跑者

  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战争打响,1951年,沈亚威和秦西炫一同到北京,与中央歌剧院的张定和、杜宇等合作谱写了歌剧《打击侵略者》的音乐,并随华东军区慰问团前往朝鲜五圣山。和平建设时期,沈亚威仍经常深入基层为部队、为战士服务,1952年,在厦门白石炮台,他为进驻沿海岛屿的海边防部队写下了《海岸炮兵歌》。

  十多年的军旅创作生涯,使沈亚威的创作一步步走向成熟,同时,他心中那份向往提高音乐知识技能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1954年,经江定仙先生面试,沈亚威走进了当时位于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专修理论作曲。进修班的同学都很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无论年长还是年轻,大家都兢兢业业地学习、练习、钻研。从初级和声、复调、配器、作品分析、欣赏、作曲、钢琴、视唱练耳等等,课程还是相当丰富的。但由于用于学习的几年间正赶上两次大的政治运动、一次大炼钢铁,时常停课,无奈使得那宝贵的四年的学习时光不能自主地充分利用。

  1958年夏,沈亚威结束了学业,仍回到前线歌舞团担任团长,这时,团里的合唱、乐队都已在洛辛、何仿、张慕鲁等人的主持下井井有序地走上了轨道,创作人员先后出去学习、进修,但团里仍然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团结一心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的词曲创作小组,沈亚威与团里的同志一起学习、探索。

  1963年春,为了创作好八场大型歌舞《东海前哨之歌》,沈亚威率领前线歌舞团编创人员深入舟山群岛守岛部队。在舟山群岛最前沿一个叫东福山的小岛,他被所见所闻深深感动,写下了后来成为守岛官兵最爱唱岛歌的《战土第二故乡》(张焕臣原词,向彤改词),这首歌曲也成为了《东海前哨之歌》的插曲和主题歌。在当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在北京举行的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这个反映东海前哨一个守岛连队艰苦创业事绩,以31首渐东沿海地区民间音调为基础的歌曲为基本框架的八场大型歌舞《东海前哨之歌》获得优秀奖。

  1964年,沈亚威到北京,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组,写了合唱曲《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词)、《毛主席,我们心中的太阳》(乔羽词)。文革期间,沈亚威仍深入部队,不断创作。1978年,沈亚威被任命为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认为在新形式下,人们需要新的歌声,他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实践和尝试创新,创作了《护士之歌》、《我有一个小书库》、《行进在祖国大地》等歌曲。

  作为一名军旅作曲家和部队文艺团体的领导,沈亚威还多次带团出国访问演出,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59年,他率领前线歌舞团以中国青年代表团歌舞团的名义,到维也纳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并前往苏联访问演出;1965年春,他率领前线歌舞团随周恩来为团长、陈毅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到印尼万隆参加亚非会议十周年纪念活动,并前往柬埔寨演出,接受了西哈努克亲王授予的勋章。同年秋,率团前往波兰、阿尔巴尼亚访问演出。1980年,他作为中国文联代表团成员访问日本。

  1979年起,沈亚威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音协江苏分会副主席;1983年,沈亚威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专职创作员,1985年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1988年离休,晚年移居上海,于2002年5月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2岁。作为一名优秀的军旅作曲家,沈亚威也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他于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并荣获三级独立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为中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上校军衔,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1年被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中国音乐“金钟奖”终生荣誉勋章。

  198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沈亚威歌曲选》、上海唱片社出版了专集盒带。1981年,南京“玄武湖之春”上演了沈亚威声乐作品专场音乐会。2000年,海风出版社出版《沈亚威音乐作品选》。2003年,在沈亚威逝世一周年之际,上海前线老战友联谊会特别出品了《唱出人民的心声——沈亚威作品精选辑》光盘,以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