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歌舞团改革发展纪实
录入时间:2012/3/6 11:45: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2006年12月31日,演出归来的刘春梅接到通知:省歌舞剧院领导找其谈话——要她接任省歌舞团团长。刘春梅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独特的演唱风格在歌坛独树一帜,被专家、观众誉为“东北歌后”。当演员是她最钟爱的事业,作行政领导她可从未想过,何况当时的省歌舞团困难重重。
吉林省歌舞团是1954年在原省军区文工团基础上组建的。建团近60年来确实创造过许多辉煌,然而改革开放时期却一度落伍。刘春梅受命之时,省歌舞团已极度不景气:男演员不足6人,能上台演出的只有3人,女演员也所剩无几,面临被解体和消失的危险。由谁领头重振省歌舞团呢?经过反复遴选和老领导推荐,组织上把目光落在了当时已走红的刘春梅身上。组织上一旦确定,刘春梅的态度就是4个字:坚决服从!
2007年1月,刘春梅走马上任,担任了吉林省歌舞团团长。
省歌人都知道刘春梅是个干就一定干出样的人,兄弟姐妹们纷纷献计献策。“演艺院团就得在创新和演出上找出路!”刘春梅的话斩钉截铁。当时的省歌舞团缺人员缺设备更缺资金。刘春梅想了各种门路,加上个人演出的积蓄,终于凑了50万元。她用这50万元招演员买设备,终于创排出当团长后的第一台节目——春节团拜会。“没想到省歌舞团的节目这么精彩!”节目受到欢迎,也引起了省领导的关注,并拨款500万元,使省歌舞团如虎添翼。
有了资金还要改变机制。刘春梅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人员使用、工资分配、联系演出市场等方面进行改革,大胆招聘和使用了一批人才,打破了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陈规陋习,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继春节团拜会后,不到两个月时间,省歌舞团又创排了《唱响吉林》、《五月的鲜花》大型晚会和慰问公安干警演出,之后连续演出150余场,创收300余万元。演员的工资由原来的几百元上升到几千元,陷入困境的省歌舞团又恢复了元气并充满了生机。
随着各类商演的不断增加,团里的收益日益增加,然而与发展需要比依然是杯水车薪。为此,刘春梅主动提出日常公出不在团里报销旅差费和车油钱,也不要出差补助和个人应得的团里的奖金,还常常拿自己的钱补贴团里。为了省下存放演出服装与道具的租库钱,她把自己家的住房和车库也当成了团里的仓库。大家感动地说:“冲着刘团长的这股劲儿,我们再苦再难也要坚持!”
省歌舞团的名气越来越大,省内重大演出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高。如何创造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刘春梅又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100场零散演出也不如一台国内一流水准的大型原创精品剧目的影响和市场占有率好,她决心朝这个目标冲击。高质量的艺术精品必须有高水平的艺术编导,东方歌舞团创作中心主任、国家一级编导何利山和唐文娟夫妻最擅长创编反映东北特色的大型歌舞,省歌舞团与其联系,回答是:导演任务太重没时间接单。“我不信凭我们的真诚感动不了‘上帝’!”刘春梅赴京找导演面谈,然而到了北京电话却怎么也打不通。“打不通我们就等!”刘春梅从晚8时到12时不停地打电话,终于在夜里12时打通了电话。二位编导赶到酒店,刘春梅与他们不停地侃侃而谈,直谈到凌晨4时。等了4小时又谈了4小时,二位编导终于为刘春梅的真诚和执著所感动。
正式排练开始了,二位编导带领导演团队乘飞机前来。他们一出机场出口,便见到刘春梅与舞蹈队的全体演员手持鲜花在欢迎他们。飞机晚点4个小时,他们足足等了4个小时。“名导”们的心灵受到了深深震撼,他们眼含泪花激动地说:“吉林省歌舞团的良苦用心我们算是服了!你们放心,无论遭多大罪、受多大累,我们也一定帮你们把作品搞出来!”
不久,全省发生了洪涝灾害,省歌舞团投入了连续的赈灾义演之中。为了保证队伍不散、《长白神韵》创排不停顿,刘春梅和班子成员作出了一个让全团上下震惊的决定:团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暂时不开工资,拿出自己的工资和补贴给临时招聘的演员发工资!连续的劳累使刘春梅染上了荨麻疹,常常半夜发病整夜不能入睡。为了组织指导排练,她把吊瓶带到排练场,一边打吊瓶一边指导。几位副团长个个身先士卒,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及有关部门也积极支持督导。那段时间,省歌舞团排练场俨然成了战场:有的演员带伤排练,腿骨折了不叫苦,病痛只作简单处理便提前归队;有的演员几次推迟婚期;有的演员在化妆室打吊瓶,轮到上场拔下针头排练,回来再继续打吊瓶。其情其景,令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