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合唱强国的路程
“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还不是合唱强国”——这是一位中学教师在一次合唱领域的国际交流之后发出的感叹。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就整体水平和音乐修养而言,我们确实和美日等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少差距,这种可以全民广泛参与而又成本相对低廉的艺术与娱乐形式,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⒈需要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
只有在国家层面涉及文化、教育等多部门的顶层制度设计,才能回应国民基础音乐素质、政府扶持的方式方法、普及教育和国际交流等诸多方面的挑战。我国为数众多的合唱团是社区自发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客观上看,我国各类艺术院校可以为群众合唱艺术的普及和提高储备大量人才,可以为学校、社区的合唱活动提供服务。同时,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银发经济”势必催生银发文化的服务专业化,给老年人带来巨大精神享受和幸福感的合唱艺术前途无量。可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由于经费、人才等多重原因,许多合唱团体仅仅停留在低水平的简单聚集齐唱,他们迫切希望有更高水平的指导、更高水平的培训、更多的比赛、展示等机会,调研中,城乡合唱团普遍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场地”、“人才”、“经费”等问题上。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文化布局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门类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合唱发展缺乏人才、经费等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⒉缺少有国际影响的民族品牌
几乎所有合唱强国都有自己的品牌作为抓手。法国的“快乐之心”不仅名字上道出了合唱给心灵带来的快乐,更聚集了一万五千名合唱活跃分子,还将法国合唱的“软实力”进行辐射,成为全球最著名的合唱品牌之一。瓦萨合唱节是芬兰政府大力支持的系列国家级节庆活动,无疑也是芬兰的一张名片,一个平台,一个品牌,和诺基亚一样,是芬兰的“软实力”。德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是一个私营机构,近年来发展迅猛,在中国的“吸金”能力极强,浙江绍兴不得不为其品牌和号召力付出巨资。
和国外同档次同类型音乐节、艺术节相比,我国的合唱品牌还有相当距离。以国内唯一的国际合唱节、即由文化部所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主办的中国国际合唱节为例,其自营收入比例较高,而政府拨款和社会赞助严重不足,客观上制约了快速稳定发展。欧洲主流的音乐节和艺术节都有国家(联邦)层面的财政支持和省(市)层面的财政支持,财政拨款平均约占总预算的30%强,加上稳定的私人及企业捐赠与良好的票房,构成了稳定的发展保障。前几届中国国际合唱节都曾得到有关部门的少量资助,但一则力度较小,二则确定拨款的时间太晚,均令政府的扶持效应无法最大化。
⒊发展面临三块“拦路巨石”
中国国际合唱节的资深评委、著名合唱指挥家、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孟大鹏先生一直幽默形象地用三块“巨石”来形容中国合唱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他心目中第一块“拦路巨石”就是国民基础音乐教育功能的缺失:现行义务教育加高中教育大纲里,不教乐理、不教识谱,少唱歌,只搞欣赏,直接导致中国的孩子普遍不识谱。这种情况大大降低了合唱团排练的品质,降低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合唱团成员参加合唱的乐趣。而反观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把合唱全面引进课堂音乐教育,至今又有了上百位合唱作曲家,因而也产生了不少世界一流的合唱团。
而第二块“拦路巨石”说的则是合唱参与者对合唱作品版权的漠视。徐沛东等作曲家的“维权”行为已经敲响警钟,没有版权的保护,中国的作曲家便相当于“裸奔”,创作对他们而言是纯粹的付出。对版权的漠视也让国外作曲家不愿把作品带到中国来,直接影响中国合唱团掌握大量文献资料的可能性。有些合唱团体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长期使用非正规授权的乐谱,一则有许多错漏不准确的地方,直接影响专业水平的提升;二则在重要国际性比赛中有时会被直接取消资格,影响正常的国际交流,而且严重损害国家形象。
第三块“拦路巨石”则和受众传播有关,孟大鹏认为“群众歌咏”与“合唱艺术”两个概念并不相同,我国现在的国情和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五八年大跃进时期已经大不一样,群众歌咏需要“转型升级”为合唱艺术,还需要艰苦细致的努力。
三块“拦路巨石”归根结底,说的就是教育、培训和传播的缺位。其实中国合唱发展道路上的坎坷远不止这三块“巨石”:交流平台的薄弱,比赛设置的不合理,人才匮乏,宣传推广的落后,以及与文化产业结合薄弱等诸多问题都需要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