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灵出发,必将到达彼心深处”,这是乐圣贝多芬对于合唱艺术的精炼概括。作为一门“通码艺术”,合唱突破了国界、语言、种族和年龄的界限,模糊了专业和业余的界限,创造了一种人人皆可参与的艺术形式。国家发展的步伐伴随着文化复兴和文化创新,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合唱这一最具群众基础、参与性最为广泛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国家发展的步伐伴随着文化复兴和文化创新,作为世界范围内最具群众基础、参与性最为广泛的艺术形式,合唱在中国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日前来自中国国际合唱节的官方消息,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国际国内报名团体破纪录地高达166个,报名人数近万,可谓盛况空前。更加引人瞩目的是,中国国际合唱节这一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合唱节,今年还牵手全球合唱界最权威的组织——国际合唱联盟,将世界合唱峰会带到北京,联盟也将深度参与中国国际合唱节的各环节,使合唱节成为国际顶级的合唱艺术盛会。
合唱就是这么奇妙
合唱是一门“通码艺术”,以跨越种族、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特殊魅力把全世界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连接到一起,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唯一能全民参与的音乐艺术形式。合唱中也蕴藏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受其滋养,并反哺给国民丰富多样的精神满足与享受。
⒈无须“解码”的独特艺术
今年4月2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德国总理默克尔观看了“2012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中国之夜”演出,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令德国观众倾倒。缀耳环、戴项圈的侗家女在叮叮当当的银饰碰撞声中走上了舞台,一时间人类的情感、悠扬的音乐和大自然的美妙声响高度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来自大山深处的侗族姑娘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合唱,传递出了一种无须“解码”的美妙情感。
享誉全球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每次到访中国,都掀起旋风般的热潮,他们的德语、拉丁语的美妙歌唱,也同样无须“解码”,就能反复震撼东方人的心灵。合唱就是这么奇妙——乐圣贝多芬曾说过,从心灵出发,必将到达彼心深处。没有国界、语言、种族和年龄的界限,模糊了专业和业余的界限,合唱属于大众,属于全人类。
⒉塑造精神的心灵鸡汤
合唱还具有塑造精神世界、进而改变社会的魔力。著名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问题多多的桀骜少年遭受贫困等问题的多重打击,却因为合唱的魅力而拥有了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成长为人格健全的栋梁之才。法国有评论家这样赞美这部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促发了法国合唱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时至今日,共汇集起数十万各个年龄段的合唱业余爱好者。
如果说电影终究有艺术创作的成分在内,备受吸毒等犯罪现象困扰的南美小国委内瑞拉则是现实版的“放牛班的春天”。何塞·阿布留博士毕生的事业就是为贫民区的孩子提供免费的音乐训练,让他们远离街头的毒品和枪战,并能在音乐中得到熏陶和进步。如今他的社会实践已经闻名全球,只有3000万人口的委内瑞拉拥有了150个青少年音乐训练中心,100多支青年乐团,数百支少儿和儿童乐团、合唱团。
“放牛班”的孩子们因为合唱、因为音乐得到了救赎。合唱乃至音乐带给委内瑞拉的不仅仅是犯罪率的大幅降低、控毒的成就和国际形象的提升,更带来了孩子们的快乐和人生的改变。
3.优秀文化的传承纽带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曾参加过合唱。我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合唱艺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歌》、《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荡起双桨》、《大海啊,故乡》、《春天的故事》、《复兴之路》等优秀合唱歌曲是中国在不同年代的时代精神的反映,对于建设共和国的精神家园起到了潜移默化但绝对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国际合唱节资深评委、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先生认为合唱有着极佳的社会意义,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合唱作为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具有抒发感情、强健体魄、联络友谊、和谐人群的功能;合唱艺术是追求高度和谐的公共艺术,不仅能使参与者从中得到美的艺术享受,陶冶高尚的情操,而且可以振奋精神,焕发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