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与建议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中,我们十分需要有符合中国国家文化地位的优秀合唱作品、品牌合唱团体、国际合唱平台、举国合唱实力。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次调查特给出以下建议。
⒈强化国家战略,打造民族合唱品牌
在文化多样性终将成为全球主流态势的21世纪,中国合唱也同样要传递出中国自己的声音,需要有国家级的合唱平台、国际级的文化“助推器”。传统的基于欧洲文化的合唱艺术版图格局已经被多元文化所打破,文化多样性在国际合唱界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如何将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和合唱艺术相结合,进而为世界合唱的发展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这其中有着广阔的天地。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从第五届开始就主持中国国际合唱节的筹划运作。他认为,中国国际合唱节非常符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能有效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是推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推动中国合唱艺术与世界水平接轨的国家平台。中国国际合唱节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不仅对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具有标高和示范意义,还对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积极作用。张宇建议,国家应支持和尽快批准设立中国国际合唱节基金会,以便依照国际惯例建立起推动合唱节和合唱艺术发展的长效机制。他认为,中国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专业的合唱节基金会,不仅不符合合唱节发展的需求与规律,而且也与中国作为一个合唱大国的地位十分不相称,更将严重制约中国走向合唱强国的进程。
⒉将合唱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服务中实现引导
作为一项群体性文化活动,合唱也可以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条途径,通过普惠性的文化服务,实现有效的正面引导。当前是社会矛盾多发的拐点期,改革正在步入“深水区”,优秀的中外合唱作品健康向上,能带给人幸福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去除消极情绪,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而“十二五”期间的文化建设,同样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课题,应以人民真实普遍的文化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科学运筹,使公共财政和国有文化机构推出的主要文化产品与服务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服务型政府的效能。
⒊鼓励原创,丰富合唱的时代内涵
与时俱进地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是合唱能够发展的关键。中国国际合唱节资深评委、著名合唱指挥家吴灵芬回忆,以前外国评委们来到中国,几天下来都会唱《嘎哦丽泰》、《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经典歌曲,但也就仅止于此,说明以前中国能够推向国际的作品贫乏和重复。她认为,量身制作才能适合不同学校、不同合唱团、不同层次的作品要求。一首中国原创合唱歌曲能在全球范围内为各国合唱团传唱,其文化传播的意义十分深远。
各国合唱的发展都伴随着原创作品的大量涌现。在合唱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世界各主要大国都拥有自己的合唱艺术,与民族音乐、影视作品、流行音乐、爵士蓝调等风格的融会贯通,让合唱艺术的基础越来越庞大,兼容并蓄成就了合唱艺术的有容乃大,不断涌现的原创作品也体现了时代内涵。如在美国,蓝调风格的格什温合唱改编曲、好莱坞电影音乐甚至流行音乐的合唱改编蔚然成风,亚洲各民族的作曲家也改编、创作了大量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合唱作品,当代说唱风格的合唱更是遍地开花,红遍全球。
⒋加强合唱的国际交流
当前国内合唱活动热情高涨,加强和促进国际间合唱交流,推动中国合唱“走出去”,主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加快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实现合唱的跨越式发展,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强国家软实力显得尤为必要。
政府主导、国家骨干文化企业运作的国家级合唱艺术节可以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文化外交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发挥市场主导优势,为国内外合唱爱好者搭建优质、高水准的平台,把国外优秀合唱文化“请进来”的同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⒌促进合唱相关产业发展
旅游本身和文化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旅途中感受文化,文化也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旅游者。合唱因其天然“成团”,成为了文化和旅游结合的最好载体,可以探索通过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合唱交流和发展的新途径。与此同时,合唱的传播及相关产业在21世纪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合唱与旅游、出版、互联网、会展等产业的融合正方兴未艾。
合唱事业的发展,必将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合唱力量,不仅是广大民众的精神家园,也是文化产业的一片辽阔的“蓝海”。(执笔人:李志伟、白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