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官胜(右一)参加央视《民歌中国》栏目节目录制(重非/摄)
日前,梁平籁子锣鼓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官胜刚从北京领完“薪传奖”回到家乡,就接到了重庆市梁平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时娅莉的电话,恭喜他成为重庆市唯一获得“薪传奖”的传承人。“得奖后接到了很多这样的祝贺电话,当然很开心,但接下来的想法就是想用获得的两万元奖金再办一个癞子锣鼓传习班,把这一项目发扬光大。”刘官胜说。
梁平癞子锣鼓是在梁平县境内流传的一种民间器乐,起源年代已不可考。据清代该县文人蓝逸清的《竹枝词》记载,梁平癞子锣鼓应在明清之际就已广为流传。梁平癞子锣鼓的乐曲称为锣鼓引子,并以“十八癞子”锣鼓引子为代表。为何称“十八癞子”?据了解,是因梁平癞子锣鼓创始人的绰号叫“癞子”,其创造的锣鼓又必须由18个不同的段子才能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锣鼓引子,所以后人称之为“十八癞子”,其主要曲目有《老癞子》、《花癞子》等。如今,梁平癞子锣鼓已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官胜是梁平县龙门镇三官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出身于籁子锣鼓世家,6岁便随父学习癞子锣鼓。“在梁平每逢节日盛会、开业庆典、生日礼仪、婚丧嫁娶,人们总爱用籁子锣鼓来渲染气氛,一年一度的籁子锣鼓迎春抢彩活动已成为代代相传的风俗。”刘官胜说,但前些年籁子锣鼓已濒临消亡的边缘,锣鼓队伍数量锐减,有的乡镇甚至连一支锣鼓队都没有。面对这一现状,2008年刘官胜决定破除祖上“传内不传外”的习俗,在龙门镇中心小学建了一个籁子锣鼓传承班。“我是农民,收入不高,几年下来坏了一个锣,我就攒点儿钱添个锣,破了一个鼓,再攒点钱置办一个,一直坚持到今天。”刘官胜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多位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现在梁平的很多小学都开设了籁子锣鼓的基础班、传承班和精英班,学校也鼓励孩子们学。通过系统培训,这些孩子已基本能掌握打击乐器的技巧,熟练演奏一些经典曲目了。
据时娅莉介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梁平现已重建锣鼓队伍100多个,而且自从当选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后,刘官胜现在已名声在外,其子女、兄弟也都继承了籁子锣鼓这一衣钵,并组建了自己的锣鼓队。他们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节就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参与演出,一年能演200多场。
刘官胜平时还喜欢琢磨籁子锣鼓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原来籁子锣鼓的乐器只有二鼓、马锣、钹、大锣、钩锣、镲子6种,乐队也仅由5人组成,打马锣者兼打钩锣。现在,我们尝试在乐队中加了一种乐器唢呐,很受观众们喜爱,乐队规模也扩大了,在舞台上演出时最多能有百余人,这是我们顺应社会需求做的一些改革,但演奏的曲子和韵味必须原汁原味,在这一点上永远都不会变。”刘官胜说。(来源:中国文化报/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