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杨洪基美声演唱如日中天时,一场意外的演出,让他探索“转型”。
那次演出,在首都体育馆。当时,势头正盛的国内某著名女流行歌手,临时由压轴改到第4个上场。其他歌手都不愿在她后面登台,因为难讨观众喝彩。演出组织者请杨洪基上场,观众发出“下去吧!下去吧!”的倒彩声。杨洪基没有退却。他唱起《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豪迈的气势,一下子平息了场内喧嚣。他唱完了,雷鸣般掌声轰然而起——
观众的赞赏,让杨洪基顿悟:观众不拒绝美声,拒绝的是食洋不化;观众也不拒绝主旋律,拒绝的是假模假式,歌不由衷。
探索美声唱法“民族化”
1990年总政歌剧团创排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杨洪基放弃访问“歌剧之乡”意大利的机会,将美声技巧融入民族歌剧的音乐、语言和风格之中,取得巨大成功;迄今已在全国演出近500场,创下新时期中国原创歌剧演出场次之最,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精品之作。
杨洪基经常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演唱,每场演出,他都会非常投入非常卖力。自1994年至今,杨洪基几乎每年都要随国务院侨办访演团赴海外进行慰侨演出。由于演出大多安排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杨洪基很难有机会和家人一起过节。他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能在节日给华人华侨送去欢乐,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关怀和牵挂,个人的这点付出,值!”
合同的“特殊条款”
在中国军旅歌唱家中,杨洪基是当之无愧的“大腕儿”;在总政歌剧团,他是德高望重的资深老艺术家;而但凡接触过他的人都说,杨老师处事低调,没有一点明星派头。
随着职级提升和收入水平提高,杨洪基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但几十年来,他简朴的作风一如既往。他对穿名牌、戴名表、开名车、住别墅不感兴趣,下基层演出,常和大家一起坐火车、住标间、吃盒饭,提前赶到剧院候场。有人说:“杨老师,您是资深艺术家,没有必要这么约束自己。”也有人说他这样做“掉价儿”。杨洪基不以为然:“给党的文艺工作者形象抹黑,那才叫‘掉价儿’。”
一次演出结束后,有人通知杨洪基,外面有个外国人找他。见面后,对方是澳大利亚一家知名文化公司的总裁,说看了杨洪基的演出非常震惊,没想到中国有这么好的男中音歌剧演员。他邀请杨洪基移民到澳大利亚,并负责给办“绿卡”。杨洪基听后婉言谢绝。对方又穷追不舍,询问他是否可以居住半年或者3个月,也被杨洪基拒绝。杨洪基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军队。在这里我生活挺好,这里有我的观众和朋友,从没想过出国定居。如果你真的想邀请我的话,不如邀请我们艺术团和澳大利亚文艺界进行文化交流,我们也一定会为澳大利亚观众奉献我们中国的歌剧艺术。”对方听后很感慨:“我为在中国认识了你这样的演员而高兴。”后来对方还真的发来邀请函,邀请中国艺术团去澳大利亚演出。
在金钱名利面前,最能考验一个艺术家的人品艺德。出名后,杨洪基时刻警醒自己坚持德艺兼修,以德治艺。在杨洪基的卧室里,悬挂着他手书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警语:“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把名看得淡一些,把利想得少一些。特别是当杨洪基唱红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后,全国各地慕名邀请的商演不断。面对金钱的诱惑,他不知推掉多少次收益丰厚的商演机会,甚至因为执行临时任务而违约,自己掏腰包支付违约金。有人和他开玩笑说:“你是没挣到钱,有时还倒贴钱。”对此,他淡然一笑。后来,杨洪基专门请法律界的朋友为自己支招。在参加社会演出签约的时候,他都会在合同后面着重加上一条:如遇单位有重大任务,合同自动终止。这成为了杨洪基合同的“特殊条款”。(光明日报/特约记者 刘国顺 通讯员 冉军林 记者 尚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