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长沙市望城(新康)戏曲文化周在望城区新康乡开启大幕,李谷一等湖南花鼓戏名家前来助阵。游客们走在打造一新的新康戏曲街,栩栩如生的脸谱彩绘琳琅满目,悠扬婉转的戏曲唱腔不绝于耳,那曾经名噪三湘的新康“戏窝子”又恢复了往日喧闹的景象。
近年来,为挖掘新康历史文化传承,续写新康戏曲文化辉煌,新康乡以集镇体质改造为切入点,紧扣“戏”主题,开创了一条以戏曲文化为特色的发展路子。昔日的新康老街已蜕变成为一座戏曲文化浓厚、与周边古镇交相辉映的风情小镇。
湘江边上的“戏窝子”
新康东临湘江,南依沩水,享有“浪漫戏乡”的美誉。湘江上南来北往的船只,只要往老镇上一停,船工们必会到老镇上喝酒听戏。清朝末年间,老镇上更是一派“渔歌樵唱万人欢”的景象,唱戏听戏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湖南花鼓戏众多剧目中,唯一有人物原型的剧目《洪兰桂打酒》也是出自新康乡。
在新康,老百姓有“宁可饿肚皮,不可不看戏”的说法。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康境内的新康和沱市两街的庙戏上演了很多次,一个戏台前,观众可达上千人。年过七旬的民间艺人黄文范老人回忆说,年轻时他经常表演《洪兰桂打酒》,那时这出剧目就像现在的“快男”“超女”之类的节目一样火。
其实,新康有名的不只是花鼓戏,还有皮影戏、电影戏。这三大戏成为了新康戏的金字招牌。后来受到现代文化消费习惯的冲击,这些传统戏逐渐衰落。很长一段时间,戏乡无戏的尴尬一直困扰着新康,除了庙会节会有人唱戏,其余时候鲜有人问津。
传统戏文化传承基地
改造一新的新康老街,粉墙黛瓦的仿古建筑整齐排列。新开放的戏剧人物蜡像馆人来人往,现代化标准建设的剧场丝竹声声,前来看戏的观众络绎不绝。新康乡党委书记胡阳光告诉笔者,新康乡的发展是要立足于传统戏曲文化,成为全省传统戏曲文化展演、研究、传承基地。
在新康戏乡的街上,有一个并不起眼的皮影戏博物馆,也是皮影艺术传承基地。这是长沙皮影戏的传承人也是皮影戏博物馆负责人朱国强为游客和乡人展示皮影戏艺术的地方。皮影戏曾在长沙繁荣活跃,然而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皮影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据悉,目前望城一带只剩下3个相对固定的班子共10多人专门从事皮影戏表演。
皮影戏博物馆里,有朱国强多年来收藏的皮影戏道具展出,还有即兴演出、现场制作皮影人偶。朱国强表示,这里的演出和展览都是免费向游客和乡人开放的,主要是为传承皮影艺术。除了打理博物馆,他还在这里免费收徒。
新康乡有许多这样供免费体验的传统文化艺术。为了传承和发扬传统戏文化艺术,乡政府还免费开办了民乐培训班,组建了少儿戏曲团体。据了解,新康乡目前有业余群众戏曲团体7个,戏曲氛围十分浓厚。
以戏为媒,推动产业化发展
新康剧院是新康乡按照现代化标准打造的演出剧场。下午4点,笔者走进剧场,看见一群专业的花鼓戏演员正在为观众演出经典剧目《洪兰桂打酒》。观众席上虽然人数未满,但个个看得津津有味。
据剧场工作人员介绍,驻场演出的花鼓戏团体是来自长沙市的专业班底,他们每天都要向观众免费推出两场演出。自9月26日戏曲文化周开幕以来至国庆黄金周结束,剧场共接待观众近万人次。胡阳光表示,为了实现新康戏乡的发展,新康乡按照戏乡文化主题,以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开发。近年来,望城区新康戏乡以新康集镇“戏街”为核心,整合相关项目建设,投资近亿元实施主街立面改造、水系整治、环湖游道、戏台戏院改建,引导居民包装建设了以雕塑、藏书、园艺、剪纸等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院落。同时,还将建设戏剧博物馆、脸谱博物馆等,广泛吸纳戏曲、快板等民间艺术文化,为传承戏曲文化搭建平台,再现新康戏乡的繁华。
如今,去新康戏乡,可以看到临水而建的社戏码头,戏味盎然的“漮水梨园”,好戏不断的新康剧院,这些都让人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戏乡的回归。(中国文化报/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