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王音旋身着文工团制服留影(资料图)
二
王音旋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渤海军区文工团从事文艺工作。在部队10年,她常为官兵演唱。“只要他们喜欢,我就唱,不在乎有多少人,给谁唱,即使有一个炊事员因为做饭没听到,我也专门跑去给他唱。所以他们见到我,很远就敬礼。”1953年初,王音旋随山东省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代表华东军区奔赴朝鲜战场慰问演出。“很多青年人都牺牲了,没能回到祖国……一个战士躺在那里,胳膊、腿都被炸断了,我去为他演唱时,见他身上的肌肉在动,就问旁边的护士,他怎么了?护士说:‘他是在激动地欢迎你。’”王音旋含泪说道:“他们很勇敢,所以我有多大力量就使多大力量,即使嗓子累到不出音,我也唱,当时我就这个心情,他们也能感觉出来,所以用打下的飞机残片给我制双筷子,刻上‘赠给最可爱的人王音旋’。你们小,没经历过。”王音旋数度哽咽,声泪俱下。“中国人民的伟大,我看到了。现在的青年人应该为生在这样的国家骄傲,要好好学习。”
1953年和1957年,王音旋分别赴天津音乐学院、上海声乐研究所进修声乐。为抓紧时间多学知识,她严格要求自己,非常刻苦,学一年赶上人家两年多。“我之前没接受过专业的声乐理论教育,所以有关声乐知识、声乐理论基础的书我都买来看,对每种声乐技巧训练及每次艺术实践都不怠慢。”正是这两年的刻苦学习,使王音旋成了富有理论与技巧的民族声乐人才。
1964年,王音旋被调到山东省五七艺术学校(现山东艺术学院)从事声乐教育工作。但几十年来,她直接教过的学生只有十几人。“我始终站在民族声乐的基础上教学,上课从来是一对一,我培养出的学生都是演员,现在他(她)们都活跃在舞台上。”王音旋刚进学校时只有28岁,但她并不觉得遗憾。“来这里我感觉比较优越的一点是,我在舞台上摔打了十几年,我有经验。观众为什么愿意听我唱?因为我把他们当成了亲人,我们始终是站在一起的。”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