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王音旋赴朝鲜战场慰问演出时留影(资料图)
夏日的黄昏,房间角落里,一老一少,一唱一和,竟已成梦。我久久伫立在她的住所前。不去敲门,亦不愿离去。因为我知道,即使我敲门,也不会有人再热切地应我一声,然后急急地差保姆来开门。环顾四周,丝瓜藤依然翠绿,藤上的老丝瓜静静地悬在秋风里。斯人已去,思念永存……
手记记者 唱出人民心声
1948年,王音旋进入渤海军区文工团从事文艺工作。在那个要求文艺战士“一专三会八能”的年代,王音旋既学习打腰鼓、拉二胡,还练习唱歌、跳舞,是一位文艺多面手。当时正值淮海战役爆发,热火朝天地排练节目,到战场上去慰问演出,成为文工团的重要任务。“文艺工作者虽然手里没有枪,但我们的工作起的作用不小。战士们看到我们像看到亲人一样。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我面对战士们演唱《我是一个朝鲜姑娘》、《冰冻三尺,不是一日之寒》……他们都很受鼓舞。指战员和群众喜欢听我唱,这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歌唱事业的原因。”她说。
王音旋认为,山东的民间音乐唱腔高亢嘹亮、优美抒情、朴实无华,能唱出山东人的心声。“中国民族艺术很丰富,就我个人而言,我热爱民族声乐,觉得该大力推广。我国的民族民间唱法有其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在京剧、民歌、说唱音乐等方面涌现过大批享誉世界的艺术家。这说明,我们的民族声乐是最富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的。美声以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为代表,他们有400多年历史,技巧高超。美声等西洋唱法,只能借鉴、吸收其科学发声方法,完全拿来主义是不足取的,因为我们的生活习惯、语言、欣赏爱好和他们截然不同。”此后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王音旋坚定不移地走声乐民族化道路。她所教的学生也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我教的学生都唱民族声乐。”她说。
1996年,离休后的王音旋仍坚持带学生,希望将自己演唱民族声乐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直到2004年底,她因病才不得不停止教学。王音旋去世后,回忆起老师的一生,师生们有个共同想法,“所有哀乐都无法概括老师的一生,《苦菜花》是她一生最好的写照。”10月14日,在王音旋的追悼会上,响起的正是这首《苦菜花》。
在物质贫匮的年代,每逢夏初时节,妇女小孩都会涌到田间地头挖苦菜,“一篮苦菜半瓢粮”是庄户人家当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春风吹了一年又一年,金黄的苦菜花,在春风中谢了又开。而今,人们再也不用担心缺少粮食了。那漫山遍野的苦菜,不管生存的土地多贫瘠,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那缕阳光和那团土壤,默默地生,暗暗地长,即使身在荒野也不会落寞、也不浮躁。(中国文化报/陈丽媛)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