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麟,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交响乐作曲家,一个陌生的名字。
《南方周末》在一篇报道中这样描述他,“也许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的精神处于裂变中;有人说他是海明威式的硬汉,有人说他是孤独的行者。有人说他是中国最好的作曲家;有人说他的音乐一钱不值。”很多机构对他的态度有一种默契:“作品可以演,话不要说”。
王西麟1936年生于河南,父亲王缄三当过岐山县县长、胡宗南保安处的处长。1945年,失业的王缄三流落到甘肃平凉。1949年,西北野战军在平凉将王西麟吸收入伍,只因他曾在教会学会了五线谱,“有文化”。1957年,王西麟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1962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对于一个出生于国民党旧军官家庭的青年人来说,要躲过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加上王西麟天生一副倔强偏执的脾气,这几乎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文革”结束,下放山西已十多年的王西麟回到北京,1981年,他在1963年创作的《云南音诗》获得了全国首届交响乐作品评奖一等奖。王西麟开始浮出水面,但他的音乐观念以及对现实的激烈看法,常常语惊四座,此后音乐圈似乎一直有意无意地回避着这位另类的作曲家。
被孤立的王西麟开始潜心交响乐创作,在很长一段时间,他的交响乐只有一个听众,就是他自己,他几乎如困兽一般,居于北京斗室中,用音符当剑在与自己和自己的过去搏斗。很多人对他的坏脾气敬而远之,他的北交同事曾用“最天才、最深刻”来评价他的音乐成就,言下之意,也许只有天才才配得上一副怪异的性格吧。
据《南方周末》报道,直到2008年,资深乐迷苏立华才知道王西麟。德国科隆室内乐团的首席黑管演奏家弗朗茨·奥利弗告诉他:中国有个叫王西麟的作曲家,值得关注。苏立华这才发现,这位几乎没有公开出版过唱片的作曲家创作过8部交响乐、5部交响组曲、10部交响诗、13部室内乐作品和若干声乐、器乐作品。王西麟请苏立华听自己多年前创作的《第四交响曲》。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音符充满整个空间,苏立华发现:当年写下《云南音诗》欢快音符的年轻人,已经变成了中国的肖斯塔科维奇。
“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建基于欧洲的先锋派。中国的作曲家和世界隔离了数十年,而王西麟能不受限于他国家的主流乐风找到自己独特的语言,他值得成为格拉维委音乐奖这样严肃奖项的得主。”当代大师波兰作曲家潘德列斯基曾这样评价王西麟的《第四交响曲》。
现在对苏立华来说,能帮助生活窘迫的王西麟义不容辞,他几乎是以一种悲情的方式在帮助这位某种程度上被埋没的大师,他把收藏的绝版唱片拿出来,通过微博义卖收藏筹资支持录制王西麟的交响合唱《国殇》。
乐迷义卖收藏品助王西麟出唱片
“他应该被这个时代理解和保护,而不是被抛弃。”
苏立华,古典音乐资深乐迷,从1988年买来第一张激光唱片到现在,已经收藏了3万多张唱片,其中大部分唱片到今天已成绝版,包括全球只发行1000套,由180张CD组成的,全国不超过5个人拥有的莫扎特全集。但是不久前,他却把这些视若生命的绝版唱片拿出来,发出了一条微博,要“义卖收藏筹资支持录制作曲家王西麟老师的交响合唱‘国殇’”。
有人私信他为何要这样做,苏立华的回答直截了当,“每年看到那么多中国人去维也纳金色大厅,而一位76岁的中国杰出作曲家还没有出版过一张唱片,我急了,无奈才这么做。”
苏立华的举动的确有些出人意料,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也许暗含三层意思,拿出这么多珍贵的唱片,舍得吗?靠义卖的钱出版唱片,岂不是杯水车薪?当然,更多人的疑问是,为什么要下如此大的本钱帮王西麟?因为在古典音乐圈子里,王西麟被很多人认为是个十足的“疯子”和“异端”。
17年前耶鲁已开设王西麟音乐研究中心
王西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毫无疑问的,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曲家,用苏立华的话说,他是“中国音乐史上最天才,最有深度的作曲家,是实实在在用音符写思想,写社会和历史的作曲家。”迄今为止,王西麟创作了八部交响曲,一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声乐协奏曲和交响合唱等作品50多部,三次获得中国文化部颁发的音乐作品一等奖,2007年被德国mgg大辞典第17卷收录为世界著名作曲家条目,而且早在17年前,耶鲁大学就开设了王西麟音乐研究中心。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