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选 精打细磨
从教几十年,王音旋可谓桃李满天下。但是她直接教过的学生只有11个。最后,在王音旋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赶到现场的所有学生都面师而泣。“王老师所教的学生都是由她亲自精心挑选的。她对学生的挑选很严格,每个学生她都是手把手、一对一的教学,因此学生跟老师的感情都很深。其实,以她的能力不止能教这11个人吧,但她就是怕学生多了,教不过来耽误人家,所以,一直严格控制学生数量。 ”王音旋的爱徒、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著名歌唱家王世慧这样说。
“如果没有遇到王老师,我可能走不出沂河源。 ”王世慧出生在沂河源头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受山东民歌的熏陶,特别喜爱山东民歌。由于声音甜美, 15岁的她进入沂源县文工团担任歌唱演员, 1983年春,作为沂源县文工团演员,王世慧代表临沂地区参加了山东省民歌会演。在这次会演中,王世慧演唱了《沂蒙山小调》和《鲁南五大调》中的“四盼” 。演出结束后,王音旋到后台找到王世慧。问她想不想继续学习,山东艺术学院正在招收第一届进修生。一句话,也让王世慧的命运轨迹拐了弯。“王音旋老师觉得我的声音色彩比较接近她的声音,我那时候年轻,嗓音条件好,但没有什么演唱方法。一开始就用大嗓唱,到学会科学发声方法,特别是对山东民歌的演唱和风格的把握,都是王老师一字一句、一点一滴教给我的。王老师在学习上、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指导怎么做人、做艺。她对山东民族音乐风格的雕琢,细致到每个滑音、小弯。在山东民歌传承过程中,王老师教了我很多,现在说起山东民歌,我算唱得比较地道的一个,这都归功于王老师。 ” 1984年,在王音旋的推荐下,王世慧参加了首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并获得了业余组二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因材施教 谆谆教导
因材施教,在咬字、归韵上,根据学生各自的条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王音旋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罗余瑛提起恩师王音旋几度哽咽,从1980年起罗余瑛就跟随王音旋学习。“现在闭上眼睛,王老师的形象历历在目。她教学极为严谨,对学生也十分严厉,每一首作品,吐字行腔,她都亲自示范,不厌其烦,直到唱到满意为止。 ”罗余瑛的嗓音特点属于偏低的女高音, 1988年起根据自身的嗓音特点她到上海音乐学院改学美声唱法,“王老师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全国各地不同风格的民歌和中国戏曲唱段,同时,她还借鉴西洋唱法,使得学生的音域大大扩展,又不失去民族唱法的音色。从民歌改美声后,王老师还是很支持我、关心我,她经常对我说,唱美声,也不能丢了民族唱法。后来她因病偏瘫后,还让人推着轮椅到班里指导学生们。 ”罗余瑛深情回忆道。
王音旋对学生的指导,不仅停留在她们的学生时代,而且延续到她们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觉得演唱艺术就是模糊学,它凭耳朵去听,感受喉部的气息流动性和气息稳定性,就像厨师做菜一样,慢慢才能调出味道,这都是需要老师精心辅导的。 ”王世慧毕业留校任教后,王音旋继续教导她,“每次见面,老师都会叮嘱我,民族声乐教学一定要走下去,到田间地头找到当地的民间艺人,听他们是怎么唱,广阔的农村大地才是民族声乐的根基” 。
慷慨无私 慈母胸怀
“老师对我们就像对孩子一样。 ”王世慧、罗余瑛都不约而同地谈到王音旋对她们慈母般的关怀,只要有时间就泡在琴房里,王音旋不厌其烦地纠正问题,把应知应会的东西毫无保留地交给她们。王世慧说,“那个时候演出戴的头花、耳环都是她老人家为我们准备。那个时候工资低,我们也不具备条件买这些。王老师就从家里拿来,给我们搭配。 ”
山东省音协副主席刘新海回忆起1982年他在山东利津县文化馆工作时,受那时在山东省艺术馆做音乐工作的金西之约,去济南修改了他写的一篇关于民族民间音乐理论文章,因整整一个下午也没有修改完,第二天他还要急于赶回利津,晚上金西便领他去他家中继续修改,从此也便认识了王音旋。刘新海说,“初识王音旋老师,感觉她温婉贤淑,和气可亲,既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师长,又有着邻家大姐那样的和蔼可亲。之后在一些音乐活动中每每见到王音旋,总是被她的谦恭所感染,而她对这些学生辈分的人更是关爱有加,时刻让人深切地感觉到暖洋洋的。”在刘新海的心中,除了对王音旋的仰慕之外,更多的是她平易近人、朴素热情的大家风范以及对他们这些追求热爱音乐事业的人们慷慨无私的支持关爱永远深深地铭刻在心。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