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毕业后,娅伦到内蒙古艺术学院任教。同年7月,在第四届华北音乐节上,她指挥了大型交响合唱组曲《科尔沁婚礼》,获得成功。此后,她还指挥了《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等大型合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5年,在指挥领域不断攀登的娅伦又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登上中央乐团的指挥台
1987年3月8日,娅伦还是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为了传承蒙古族传统唱法——朝尔,她与呼日勒巴特尔、色·恩克巴尔等志同道合的青年人共同创建了内蒙古青年合唱团。这个合唱团完全自发,没有经费,没有报酬,没有排练场所。成立庆典上既没有鲜花和鞭炮,也没有邀请领导和记者,在内蒙古艺术学校一间破旧的阅览室举行了简陋的建团典礼,合唱团算是成立了,娅伦却走上了一条艰辛之路,一连串的困难摆在眼前。
没有经费、没有演唱作品、没有训练场地、没有演出服装,演员都有归属单位,他们只能用业余时间参加排练,非但没有任何报酬,每个人每月还要向团里交2元钱团费用来支付刻印歌片等开支,团里没有固定电话,娅伦和朋友呼日乐经常把该联系的多件事情集中在一起,然后到电台台长办公室蹭电话打。没有场地,娅伦到处借,内蒙古艺校、歌剧团、广播艺术团……晚上不用的排练室都成了合唱团的排练场所,一些机关厂矿的会议室和食堂也留下了合唱团的身影。这些场所大多设施不全,有的甚至没有电,他们就买来蜡烛让歌手们在烛光下排练,坚持每周排练2次。团里的青年歌手大部分都租住在城郊接合部,没有电话联系,每次排练或改换排练地点时,娅伦和朋友们都得骑自行车挨个通知。
借助电台和现代传媒优势,合唱团的歌声打动了更多的专业人士和老艺术家,迎来了一个升华的契机。1991年10月,合唱团应国家文化部、广电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邀请,参加“第三届北京合唱节”,为此,合唱团员欢欣鼓舞,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能在国家级的舞台北京音乐厅展示才华和风采了。
因为经费紧张,合唱团只能坐火车硬座席前往北京。那时合唱团挂靠于内蒙古青联,青联秘书长王振勇为他们筹集了赴京的6000元经费并带队赴京。为做一套像样的演出服,娅伦和朋友们四处借钱,费用还是不太充足,她只能精打细算,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歌手们的靴子和帽子是从广播艺术团借的。在北京,他们只能住每个床位6元钱的地下室,没有交通工具,他们去演出场馆时只能提前乘坐公交车,其中辛苦自不待言。当时,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夫人、著名声乐教授蒋英得知合唱团的艰难状况后主动捐助1000元为合唱团解决燃眉之急。我区著名女中音歌唱家阿拉泰也为合唱团拉来了一笔赞助。1997年,我国声乐大师胡松华为合唱团的艰苦创业精神所感动,赠送合唱团一台高级钢琴。
1991年10月22日,是合唱团值得永远铭记的一天,这一天在北京音乐厅,全国21个省市区52个合唱团展开实力角逐,内蒙古蒙古族青年合唱团亮相了,一曲终了,短暂的沉寂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赛迎来了高潮,合唱团以最高分荣获中国第三届北京合唱节最高奖——一等奖!娅伦格日勒获指挥奖。合唱节评委们在评语中称:“草原奔神骏、乐坛绽奇花”,“唱深人间情、唱尽人声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分别以重要版面刊发了合唱团的报道,对合唱团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肯定。
第三届北京合唱节之后,合唱团名声大震,演出机会纷至沓来,他们一次又一次创造辉煌,让观众为之倾倒,1993年10月,应邀赴台湾和香港演出,台湾、香港的评论家称其为“草原深处的绝响”、“中国合唱艺术的奇葩”。1996年应第四届世界合唱节组委会邀请,远赴澳大利亚在悉尼歌剧院演出两场,被评为4个优秀合唱团之一。组委会还为合唱团精湛的演唱所感动,专程安排合唱团在悉尼音乐学院举办专场蒙古族合唱音乐会。之后,合唱团的歌声先后在西班牙、荷兰、瑞典、奥地利、美国、德国等地唱响,天籁之声让世界惊叹!
1989年娅伦率团出现在北京的舞台上,以从未有过的表演姿态和艺术感染力震撼了乐坛,被称为“乐坛上的一匹黑马”。25岁时,娅伦被邀请登上了中央乐团的指挥台。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