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花的马鞍》、《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不管是音乐达人还是普通民众,很少有人不知道这些经久传唱的草原歌曲,这些直击心灵的歌声只要听过一遍就让人心神俱醉永生难忘。然而,你听过的这些歌可能只是独唱,如果你听过内蒙古蒙古族青年合唱团用无伴奏形式演唱的这些歌,你就会发现这才是真正的天籁之声,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人性与人声之美,你会倾听到最纯净的灵魂之音。是谁让这些优美的旋律实现了崭新的飞跃?是谁为草原歌曲无伴奏合唱翻开了辉煌的一页,注入了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她就是娅伦格日勒。她和同仁们倾其全力创办的内蒙古蒙古族青年合唱团,使蒙古族无伴奏合唱唱响全球风靡世界。20日,一袭休闲装,梳着整齐童花头的娅伦·格日勒在内蒙古艺术学院的宿舍里,一边喝着奶茶,一边为她21日赴美国研讨做着准备。
15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
娅伦·格日勒,一个美丽的名字,在蒙古语里,它的意思是胜利之光。这来源于她出生于秀美的娅伦河畔。1966年冰雪消融的季节,娅伦·格日勒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多年以后,娅伦格日勒真的以她的智慧和努力使自己的人生之河波光粼粼。
还是在小学时候,为了让娅伦学到更多的民族文化,父母就将娅伦送到到锡林郭勒盟的姑姑家里一边学习小学课程,一边学习蒙古民族文化。娅伦从小就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天赋,歌比其他孩子唱得好,舞比其他孩子跳得好,后来她选择了音乐。天赋造就机遇,而机遇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小时候每当学校有唱歌跳舞的表演活动时,我心里就一直期待着让我去演出。可不知为什么,老师从来不挑我,我心里别提有多着急了。”娅伦说,这更加激发了她的音乐梦想。
1975年,9岁的娅伦考入呼和浩特艺校(现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娅伦被分配到了锡林郭勒盟阿巴哈纳尔旗的乌兰牧骑工作。12岁,一个同龄孩子还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年岁,娅伦已经开始独自工作了。“在乌兰牧骑的那一段经历非常锻炼人,在那里我的年纪是最小的。我们坐着敞篷大卡车,每个人都坐在自己打包的行李上,下牧区演出,有时遇到暴风雪,我们都得下去推汽车。报幕、唱歌、跳舞、钢琴演奏一样没落下。”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娅伦笑称自己被那段经历培养得多才多艺。
由于她年纪最小,而且聪慧刻苦,乌兰牧骑艺术团团长看出来娅伦是个好苗子,将来一定成才。专门为娅伦买了一台钢琴,就放在她的宿舍里。果然不负众望,1982年,16岁的娅伦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成为该系唯一的女生,师从著名指挥家马革顺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的4年里,娅伦这个全班唯一的女生,学习格外刻苦。“学指挥相当不容易,科目多,必须对全部乐器、词曲,以及合唱人员的声部分类了如指掌才能做好这个工作。凌晨3点以前我从没有睡过觉。”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