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上海大剧院灯火辉煌,“崭新”的气息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多方面扑面而来。大堂没有变化,依然是黑白钢琴键造型的大理石迎接着观众。唯一的改变在于巨幅油画经过修复,色彩更加明丽绚烂。一楼原本大量闲置的空间被打通,咖啡馆和艺术品商店成了早到观众的驻足之处。
正式演出前,大剧院特别邀请国内声学的权威机构与专家,上海现代集团华东建筑设计院、章奎生声学设计研究所的专业团队,进行开幕前最后的声学测试。章奎生教授亦是1998年大剧院建声设计的主持者。
昨天上午,一支以建声专业十余名博士、硕士为主的高水准精干团队,率先进入大剧院的大剧场开展“自然声”条件下的声学测试(不作电声测试)。在保持剧场空场的安静情况下,在大剧场的舞台上架设一个球形正十二面体的声源,配合散布在剧场一至三楼、各包厢坐席的数十个测声点,利用先进的声学测试软件记录下剧场不同位置的自然声的声学参数。声学参数最重要的一项数据即混响时间,一直以来大剧院演出时中频平均混响时间、低频混响时间、高频混响均具备优良特性,保证了观众厅音质具有足够的丰满度、清晰度和明亮度,空满场混响时间基本相同。
其他如早期衰减时间、音乐明晰度、侧向反射声系数、声场力度、声场不均匀度及背景噪声等参数也都严格如实地被记录了下来,来自丹麦、荷兰等国际一流声学测试仪器与软件的使用也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在吸声帘幕的闭起或者打开幅度的调整的不同环境下,测试先后进行了约两个小时。声学设计研究所高工杨志刚在评阅昨天得出的声学数据后表示,大修后的上海大剧院的各项声学参数均十分出色,甚至比原先还略有提升。由于昨晚是歌剧演出,完备的声学测试还应当包括交响乐演奏时音罩使用下的声音参数,未来一份更精确、更综合的声学报告会告诉大家大修后上海大剧院声学和音效的具体情况。(东方早报/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