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3人):
孙胜年(井石),男,汉族,1953年9月出生,现为省文联文学创作研究室专业作家,省作协副主席。业务专长为文学创作和民俗研究。从事文学创作工作30多年以来,极力推崇突出青海高原的河湟地域文化,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活泼自由的创作风格和幽默风趣的文学语言,创作出版了《麻尼台》《金梦劫》《古堡的主人们》《故乡故事》等一批反映青海河湟地域乡土文化的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及散文、影视作品,树起了河湟文学一块性格鲜明的基石,成为青海河湟文学的标志性作家。其作品多次获庄重文文学奖、青海省政府优秀文艺作品奖等国家级和省级文学奖项,部分手稿被上海图书馆名人手稿收藏馆收藏,《中国艺术报》在“优秀文艺工作者风采”专栏里以《河湟文学的守望者》为题,专题报道其先进事迹。他还为青海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做了大量公益性社会工作。
肖黛,女,汉族,1955年5月出生,现为省作协副主席。业务专长为文学创作。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创作成绩突出,先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青海湖》《星星》、《绿风》、《延河》、《中国诗人》等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受到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好评,多次获得省内外文学奖项。担任副主席以来,积极参与协会组织工作,广泛团结作家与会员,协助省作协整合多种文学资源,努力打造青海文学品牌,精心建设青海文学平台,参与以“青海文学周”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学创作、研讨、培训、评奖、编辑图书等文学活动,使青海作协工作和青海文学整体上呈现出充满生机、团结进取的崭新面貌。
居•格桑,男,藏族,1960年12月出生,现为省作协顾问,业务专长为文学创作、汉藏文学翻译。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国内外各种藏文刊物上发表较大量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部分作品被收入国内外大、中、小学藏文教材,有十余首诗作被译成英文发表于国外有关期刊;出版文学著作有诗集《雪山下的情怀》、《一路花雨》、《雪山风》等。其文学作品先后获得省内外文学创作及优秀作品奖20余次。藏族著名诗人伊丹才让先生在为居•格桑诗集《雪山下的情怀》所作的序言中对其诗歌作品做出高度评价,认为“他独特的创作智慧和艺术风格刷新了诗坛,树立一代诗风” 。同时在汉藏文学翻译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翻译发表了《母亲的诗》、《离骚》部分唐诗宋词等中外诗歌、散文名著;还翻译出版了西方哲学名著《精神空虚说》等。
戏剧(2人):
张凌云,女,汉族,1968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青海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会员,省剧协理事。业务专长为戏剧表演。她主演的平弦戏曲剧目有:《假婿乘龙》、《中秋月》、《鬼怨》、《赵氏孤儿》、《巧县官》、《费姐》、《日月湾的笑声》、《未婚妈妈》。特别是主演的《鬼怨》在“全国文化博览会”、“全国地方戏剧研讨会百戏长廊”的演出中两次均获最佳演出奖。曾获全省中青年戏曲演员大赛省级一等奖,第五届秦腔艺术节剧目金奖,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三等奖,青海专业文艺汇演表演三等奖,“中国第十四届人口艺术节”戏剧优秀剧目奖,全国长江之星戏曲演员大赛金奖。
徐乃平,男,汉族,1962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在西宁市城西区文化馆工作。省剧协会员。业务专长为戏剧创作、导演、表演。曾荣获青海省首届青年演员汇演二等奖;西宁市第二届专业剧团青年汇演一等奖,西北五省(区)民族戏曲邀请赛主演二等奖,在全国戏剧小品大赛中获三等——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一等奖,青海省第四届群文干部业务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甘肃省“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全省新创剧目调演”编剧、导演三等奖,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演出奖和个人表演奖。
音乐(2人):
李斌 男,藏族,1974年3月出生,西宁第十二中学高级教师。在他的帮助下,新组建的玉树州第三民族中学在很短的时间内排出一台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目,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西北音乐节并获金奖。他本人也深得支教单位领导和学生们的爱戴。他用自己的收入,帮助多名玉树的学生在西宁借读,为工作、为孩子们付出了很多心血。
自参加工作以来,为西宁十二中特色办学,做出了贡献。2009年元月他主持成立了西宁市小白杨中学生管乐团及西宁市小白杨中学生交响乐团。曾获中央电视台少儿电视艺术大赛交响乐团表演金奖、合唱表演金奖。2010年“世博号角”全国非职业管乐团展演银奖。第二届西北音乐节交响乐团表演获金奖,第二届西北音乐节歌曲创作获一等奖,歌曲《一片橄榄一片绿》、《上去达坂望门源》获青海省人民政府优秀文艺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