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提高和规范艺术档案管理水平,规范艺术档案管理,湖南省成立了文化艺术档案馆(筹)。12月18日,挂牌仪式在省艺术研究院举行。档案馆成立后,将重点收集、整理全省有价值的艺术资料,征集、抢救和保护濒临消失的珍贵资料。
现状:珍贵资料面临流失
艺术档案缺乏管理、珍贵资料面临流失、保管条件较差、保存手段落后等是筹建文化艺术档案馆所面临的现状。
长期以来,湖南省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征集、接收和保管文化艺术档案,并对各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许多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流失、损坏现象比较严重。大量原始艺术资料散存于民间。省艺术研究院负责收集整理艺术档案的王卫恒说:“随着剧团体制改革的推进和诸多老艺人的相继辞世,他们手中的珍贵手稿、创作资料等若没有一个部门进行征集管理,将会流失。”
目前,多数市州的艺术档案与其他文件资料共存一处,档案工作只停留在简单的收集归类层面上。此外,艺术档案中的声像、实物档案由于其载体的特殊性,必须具备恒温、恒湿、防虫等特殊保管条件,但多数单位未能达到该要求,保存手段和方式仍然处于原始状态,这些都会导致艺术档案受损且无法利用。硬件设施的落后极大地阻碍了艺术档案的归档工作。
推进文化艺术档案馆筹建
让人才“走出去”、把专家“请进来”,加大艺术档案的收集工作是湖南文化艺术档案馆(筹)的近期规划。全国目前已有17个省市成立了专门的艺术档案馆(中心),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是目前省一级艺术档案馆中最成熟的。湖南省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室有6名在职人员,但都不是档案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他们将派人去这些好的档案馆学习,也邀请专家来授课,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不定期举办艺术档案工作业务培训班和组织全省艺术档案交流和研讨活动。
建设中期,文化艺术档案馆(筹)将组织省、市及各专业单位对全省各地珍贵及重要的文化艺术档案资源进行一次普查,在全省建立普查数据库,全面系统了解和掌握各种文化艺术档案资源,为建立湖南省艺术档案数据库奠定基础。
如何将收集到的档案数字化,是文化艺术档案馆(筹)长期规划的工作重点。据了解,省艺术研究院将组织开发湖南艺术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达到开放文化信息资源,促进文化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全省文化艺术档案异地存储和资源共享,实现艺术档案归档、检索、统计、利用等一体化管理,同时还会建立湖南艺术档案网,发挥艺术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
“文化艺术档案馆(筹)筹建后,我们要转变工作思路。以前工作重点放在戏曲、戏剧和舞台艺术上,今后要借着档案馆这个平台,加速构建整个文化艺术门类的框架。”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易定旗说。
整合档案资源推动文化艺术发展
目前,湖南文化艺术档案馆(筹)已收到不少有价值的捐赠,其中包括已故知名艺术家陈健秋、文忆萱的毕生珍贵收藏,湖南省湘剧院著名艺术家王永光、湖南省艺术研究院黎建明以及省委宣传部文艺处蔡宁捐赠的艺术音像资料。王永光说:“建立艺术档案馆非常重要,我献给档案馆的这些湘剧资料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北京一个湘剧迷手里录制的,其中《打猎回书》就有9个版本,非常珍贵,希望它们在档案馆里得到很好的保存,为更多人所用。”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魏俭院长介绍,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室现有文字性集体艺术档案卷宗200余盒,照片档案 6000余张,个人艺术档案50余卷,录音录像档案2200余张,地方戏曲脸谱实物100余幅。近些年来成功主导完成了 “湖南仗头木偶皮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临武傩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还为“长沙湘剧”“衡阳湘剧”“岳阳巴陵戏”“邵阳祁剧”“辰河高腔”等诸多湖南地方剧种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供详实的档案材料;拍摄、制作的专题片《湖南文化艺术精粹》 是目前全省唯一一套比较完整的湖南地方文化艺术影像档案。(中国文化报/ 张祺琪 文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