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载满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居民生活垃圾的装卸车,缓缓驶进郊区小城卡图拉的垃圾填埋场,将车上的垃圾倾倒一空。车开走后,一群孩子迅速聚拢在垃圾旁“寻宝”,烤箱托盘、涂层锅、油桶和罐头盒等被挑选出来并带走。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些被挑中的垃圾并不是用来卖钱的,而是给孩子们制作乐器的原材料。在48岁的木匠尼古拉斯·戈麦斯手中,它们变废为宝,变成一把把小提琴、大提琴和吉他,供垃圾填埋场工人的孩子学习音乐。卡图拉的这座垃圾填埋场现有工人500名,每天被运来的垃圾有1.5吨,可用的托盘和罐头盒很多。
和戈麦斯一起工作的是法维奥·查维斯,巴拉圭唯一一个在垃圾场上诞生的交响乐团——卡图拉回收物交响乐团的指挥。30个垃圾场工人的孩子使用戈麦斯制作的乐器学习演奏并组成乐队,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巡演。今年4月,他们走出美洲,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办了一场音乐会,演奏包括帕赫贝尔的《卡农》在内的诸多名曲,让欧洲观众叹服不已。
在查维斯眼中,演出成功是对他们7年坚持的最好肯定。2006年,37岁的查维斯来到卡图拉垃圾填埋场,帮助工人学习垃圾分类技术。由于热爱音乐,查维斯每个周末都会前往离亚松森50英里远的小镇卡拉普瓜,给一个青年交响乐团当指挥。当他把交响乐团带到卡图拉表演时,垃圾填埋场的工人看得十分入迷,演出结束后纷纷询问查维斯,是否可以教他们的孩子学音乐。这些工人的孩子通常下午放学后都在垃圾堆里玩耍,无所事事地等待父母下班。
教了几个月后,查维斯发现,虽然孩子们学得很认真,但受家庭条件限制,他们买不起琴练习,很难继续进步。“一把小提琴可能比这些住贫民窟人家的房子都贵。”查维斯说,“你不能要求他们买一件真正的乐器,因为他们连饭都吃不饱。而如果把乐器赠给孩子们,家里的其他成员会想方设法卖掉换钱。所以,我们尝试就地取材,用垃圾制造乐器。这个灵感来自阿根廷一个自制乐器的乐队。我们不断试验,什么材料用起来最舒适,什么材料能发出最逼真的声音,什么材料能承受琴弦的拉力……在废弃物中寻找符合要求的原料,反正这些东西也不值钱。”
在这个计划下,戈麦斯每周去卡图拉3次,寻找各种可用的材料。他使用电锯将烤箱托盘和油桶分别塑形成小提琴和大提琴的琴身,琴颈部分则用老木桩雕刻而成。使用这些乐器,查维斯向70个孩子教授音乐,从中选拔一部分人组成交响乐团,每周进行排练。乐团逐渐在巴拉圭、南美乃至国际上打响名号。现在,查维斯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他相信,通过学习一门乐器,孩子们的心智得到锻炼,从而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巴拉圭是美洲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仍有近1/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查维斯认为,除了期待政府采取行动,每个家庭也应该从长远打算,努力提高生活品质,而不只是考虑眼下的温饱问题。“贫困的家庭每天都在为吃饭发愁,他们无法想得更长远。但让孩子学习音乐就意味着,家长也必须更有计划地生活,这对他们来说很有挑战性。如果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的梦想是弹钢琴,那么他必须每天花5个小时坐在板凳上练习,因此父母的支持很重要。”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家长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35岁的垃圾填埋场工人豪赫·里奥斯说:“有些人告诉他们的孩子,小提琴不能填饱肚子,他们必须去工作才有饭吃。但正是因为音乐,我的孩子能够去许多国家开阔眼界,我相信他们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里奥斯的两个女儿阿达和娜奥里亚两年前开始跟随查维斯学习。在圣卡耶塔诺贫民窟小棚屋中,她们每天练习两个小时,现在已作为交响乐团团员走遍了拉丁美洲。除了荷兰,交响乐团今年还将在阿根廷、美国、加拿大、挪威、日本等演出,将于6月举行的伦敦迈尔顿音乐节也向他们发出了邀请。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音乐家。”13岁的娜奥里亚说,手里握着一把用巴拉圭甜土豆罐头盒做成的吉他。14岁的阿达是乐团的小提琴手,她表示:“去其他国家表演真的让我大开眼界。”阿达现在使用的是戈麦斯用旧罐头盒制作的小提琴,她希望,未来自己能够拥有一把意大利名师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小提琴。(中国文化报/李鹤琳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