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对孩子的音乐教育有什么好建议?
赵易山:调查显示,有近六成的琴童在学习2到3年之后就放弃了学琴。除了教学方法的问题,基础知识薄弱也是导致坚持不下去的重要原因。演奏中遇到困难无法突破,日积月累就会放弃。放弃的结果使家长的投资失败,更可惜的是孩子失去了培养音乐素质的良机。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3-6周岁是培养音乐听力的关键时刻,在科学的时间段,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尤为重要。音乐感由旋律、和声、节奏三部分组成,共同支撑起音乐素质的框架,否则音乐的体验将会不全面。中国人天生擅长旋律,也就是曲调,这是东方文化的特质,我们的书画艺术也都强调旋律和气韵。所以我们培养孩子以键盘乐器为主,键盘是一种和音乐器,同时可以跟很多音乐和声,采用电子琴的教学方式,可以同时解决和音、节奏的补充,不但完善了旋律,对于孩子的综合发展也是最合适的。
在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进行音乐学习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尤其“视唱练耳”是基础中的基础,在学习音乐中非常重要。所以家长要重视孩子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除了要接受专业的培训外,平时多让孩子听各类风格的音乐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此外,家长还可借助一些多媒体手段与孩子共同学习。
虽然我在音乐学院教学,但我很重视幼儿园的义务音乐教育普及工作,因为音乐教育要从儿童开始抓起,错过了最好的时机是很遗憾的事情。我当初决定去当青歌赛的评委,也完全是出于普及的考虑。要知道,我们国家的音乐基础教育非常薄弱,我们大赛里考的内容,很多对于专业音乐人来说,是应该在五六岁就开始解决的基本功。
记者:国外的儿童音乐教育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
赵易山:在奥地利那样的音乐大国,孩子们很小就接受音乐熏陶。在欧洲的中小学,合唱训练是大量的,几十个人统一在一个节拍上,不能突出任何个体,这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的培养方式。现在中国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很自我,合唱对于儿童个性教育是很好的熏陶。不同的组合最终体现在孩子自身的协调、节奏感上,通常我们称为律动,通过节奏的训练,增强自身的协调性。
记者:对于那些错过最好音乐教育时机的成年人,还有哪些“补救”方法?
赵易山:成年人需要明确目标,有意识地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然后专门去解决。我曾经给群众合唱团上课,有些晚会歌曲需要欢快的气氛,如果音区太低、节奏太慢肯定无法欢快起来。有的人在卡拉OK唱歌,大声嘶喊,跑调了都不知道,其实是听力有问题。这时就需要调整音高,小声唱,耳朵才能对自己的声音有控制力。平常我们戴着耳机听音乐,很正常的说话都会走调,更甭说唱歌了,就是一个道理。古人说:五分吟,七分唱,十分吼。音唱准了,才是音色的修饰,最后是音乐表现力的演绎。所以要唱好一首歌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记者:您是将MIDI电脑音乐技术引入高等艺术院校音乐基础训练课的第一人,能简单给我们概括一下它主要的内容和作用吗?
赵易山:其实就是用电脑技术来丰富音乐的内容和创作方式。过去我们学习的曲目很有限,现在有了电脑技术的介入,带来无穷的资源库。获得资源后,我们可以进行修改、整合、剪辑,使之成为更适合我们的表达方式。
视听练耳教学,无论是在专业与非专业音乐基础教育领域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学习音乐、掌握音乐技能不可缺少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