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下的思考与期待
除了肩负“教书育人”的责任,将自己多年所学所感传授于学生们之外,邹宇也常常活跃于国内外的舞台之上,她不仅曾跟随四川音乐学院民族交响乐团参加了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春华秋实:蜀风雅韵”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受泰国朱拉隆功大学邀请举办专题讲座并参与文化交流演出及活动,还曾受聘担任第六届海峡两岸四地青少年艺术节暨中韩艺术特长生才艺展示活动四川赛区评委、第二届国际音乐舞蹈大赛西南组委会评委,更值得一提的是她先后参加首届辽源国际琵琶文化艺术并荣获2012首届辽源琵琶演奏国际大赛专业青年A组铜奖、“华乐联盟”首届国际华乐室内乐乐团比赛荣获职业A组铜奖、国际第三届中国器乐赛荣获专业琵琶青年组金奖,成为了同龄琵琶演奏专业内的佼佼者。
当记者问及邹宇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余仍积极参与演出、比赛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时,她笑着表示,“完成教学活动之余仍参与这些活动,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原因。首先,虽然我成为了一名教师,但我还年轻,我的琵琶演奏技术依然有进步的空间,我也希望能够通过演出与比赛不断磨练自己的演奏技术,寻求技术与艺术的突破。其次,作为一名演奏者,我也需要保持自己积极地演奏状态。最后,通过自己积极的演奏状态,以身传教,带给学生正面的积极影响,促使学生们自我学习与自我发展。”
作为舞台上的主角,邹宇对现阶段活跃于舞台之上的琵琶作品大部分有着自己的认知,演出、比赛、音乐会中,她会针对不同的听众群体,选择安排不同的作品,拉近与听众与音乐作品之间的距离。而说起当下活跃于舞台上的琵琶作品,在记者看来,大部分都已经超越了普通听众的审美范围,更呈现出演奏作品之大、技术之难、速度之快的表现趋势。就这一问题,记者也请教了邹宇的看法,“一方面,众口难调,必然会出现现在的局面。另一方面,是现代乐曲的发展速度远远大于现代人接受能力增长的速度。对于这一问题,我以前举办音乐会时,曾进行过一次民意调查,探寻观众对于不同作品的反应效果,得出的结论是,对于现代作品,观众并不抵触,其不反对那些旋律优美的现代创作作品,而是较为反对纯现代、无调性的作品。这一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对于创新,我并不反对,但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创新的理念。举例来说,唐建平老师的琵琶协奏曲《春秋》被公认为现代琵琶协奏曲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不仅运用了传统的旋律,更不乏全新的演奏技法与全新的表现方式,甚至是全新的音响效果,我觉得这就是继承与创新结合的最有力的体现。”
采访即将结束之际,谈及当下琵琶艺术发展的趋势走向,邹宇也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琵琶艺术的发展应走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一味地坚守传统,或是一味地追求创新,对于琵琶艺术的普及与推广都是不利的。“我认为,我们不能局限住琵琶艺术的发展,而是应该令其百花齐放,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作品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情绪,进而达到推广的目的。或许有的人喜欢聆听旋律优美的作品,或许有人喜欢激情、动感的乐曲,因此,我觉得艺术家的功能就是永无止境地追寻艺术的制高点,但同时艺术家们也不会完全的脱离大众,每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每人都有不同的选择,不论是艺术家,还是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