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十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开幕式演出,慕尼黑爱乐乐团的理查·施特劳斯作品音乐会寓意颇多。得益于乐团百年历史所形成的深厚德奥传统,这支来自理查·施特劳斯故乡的优秀乐团是当今德国乃至全球最令人赏心悦耳的交响乐团之一毋庸置疑。在理查·施特劳斯诞辰150周年之际,乐团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冠以“跨越巅峰”的开幕音乐会上的优秀表现,无疑将今年以理查·施特劳斯为核心的北京国际音乐节提前推至巅峰状态。
由于音乐会原定指挥家马泽尔于今年夏季辞世,慕尼黑爱乐在北京的音乐会指挥空缺由80后拉脱维亚指挥家安德里斯·波嘉顶替。如当今国际大多数80后天才指挥一样,波嘉有着令人赞叹的指挥技巧、出众的乐感和充沛的音乐激情,出色的表现使得音乐会并未因为马泽尔的缺席而产生缺憾。
为23件弦乐器而作的《变形》和《阿尔卑斯山交响曲》构成了10月9日音乐会的曲目,也成为了慕尼黑爱乐和波嘉的展示平台。上半场的《变形》让乐团的弦乐声部光芒四射,精密合作如同演奏室内乐一般,细腻的音色和乐手们出众的个人技巧更是保证了这部具有一定难度的作品良好呈现。波嘉的激情化为音乐的推动力,使得这部本就有着纠结性格的作品更具紧迫与压力感。但与此同时,波嘉在音乐处理方面“不经人工斧凿”的直率风格却也让这部对位异常繁复的作品未能呈现出应有的层次感,音乐织体也不够精细,这同样是波嘉指挥乐团演绎《阿尔卑斯山交响曲》时的症结。
当然,比起作曲家在81岁时创作的《变形》,《阿尔卑斯山交响曲》的恢宏气势让波嘉的激情与乐感得以游刃有余的尽情发挥。如果说《变形》让慕尼黑爱乐的弦乐声部技惊四座,下半场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无疑让乐团的木管和铜管声部大放异彩。无论是“夜晚”沉稳深邃的大管,“日出”凌厉迅捷的圆号还是“森林”和“溪边”的木管乐器,整部作品由于这些超凡的管乐而显得更加瑰丽,无论处在怎样波澜壮阔的和声之中,乐团都始终处于精准的把控下,更加出彩的是乐团各个声部以及各声部之间音色的统一性直接展示出了乐团的深厚传统。在波嘉的棒下,《阿尔卑斯山交响曲》的动态被适度夸张放大,在“奇幻景象”和“草原”段落,作品所具有的绚丽色彩也被波嘉充分挖掘。很显然,波嘉的诠释选择了观感主义的方式,这不但让在场观众充分享受了一次典型的理查式音响盛宴,更是让本届音乐节的理查主题从一开始便处于巅峰状态。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