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来,郑明勋高度节制地选择与内地乐团的合作。10月10日晚,郑明勋继上海交响乐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之后,开启与内地第三支乐团的合作模式,与杭州爱乐乐团合作了舒伯特《第八交响曲》和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
两天半的排练打磨掉了杭州爱乐乐团平日里激昂亢奋的一面,展示出郑明勋棒下惯有的内敛沉稳的一面。从现场角度分析,郑氏颇有录音里的切利比达克的遗风。他那“慢火炖鸡”般的风格能够拉出音乐极其优美端庄的线条,但这需要乐团强大的技术保障方可完成。杭州爱乐乐团在舒伯特中便展现了维也纳式的精致慎密,不禁让人想起数年前大卫·津曼在北京指挥苏黎世市政厅管弦乐团演绎的此曲。在郑的调教下,虽然第一小提琴声部在尾声部分的一记集体错音让人有点匪夷所思,小提琴声部的E弦不再像过往那么明亮,而是展现出稍许悸动不安的成分。不紧不慢的第二乐章以平淡如水的方式行进。在这首需要静心演绎和聆听的作品中,郑明勋对音乐气息的控制炉火纯青,对音色的要求清晰明了。
然而这些并未能等同地转化为对结构的掌控。事实上郑明勋在处理大部头诸如马勒交响曲时偶尔会有力不从心之处,并非缺乏掌控,是因为赋予了慢速的节奏和下达对音色的过高要求后,难免顾此失彼。这在勃拉姆斯中也有体现,一些重复乐段和再现部分没有在力度上予以分辨和强调,因此在轻重急缓上稍有单调之感。不过郑在下半场维持了上半场对乐团的高度掌控,达到了国内乐团现场演出中甚为少见的“劲而不爆,煽而不滥”的地步。乐团在末尾两乐章中几次要达到突出的边缘时都能收住,就像悬崖勒马般充满刺激。如此效果下产生的是一版同样高度节制的勃拉姆斯,凭听觉记忆,让我想起了切利比达克与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此曲录音,比如对第四乐章开头气口的预留和延长,和切氏在录音中呈现的一样充满自信。不过这些个人化的处理让乐团的铜管声部有时会暴露出起音不准的问题。
节目单曲目后,郑明勋加演了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一号,随后为当天过生日的乐团团长奏起了《生日歌》。这个意料之外的花絮为音乐会平添不少鲜艳活泼的色彩,也让人感到郑明勋对中国乐团的浓浓情意。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