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间真有“神童”,那么跟莫扎特、达·芬奇一样,吕思清从小就显示了天赋异禀。
2岁半,他哼出了第一支曲子——是哥哥们演奏的《流浪者之歌》。哥哥们拉小提琴,他能准确指出拉错的地方。吃饭时,他把两根筷子十字交叉,一边摆出拉琴的姿势,一边嘴里哼哼。
正式学琴,吕思清4岁。父亲和叔叔是他的启蒙老师。小小的孩子每每带给人们惊喜。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的很多老师都听过他拉琴,觉得这孩子是个好苗子,要好好培养。中国音乐的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希望能把他招去。
1977年,吕思清8岁,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他也是迄今为止,该校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学生。
这就要说到那段著名的“邓小平钦点”了——当时因为吕思清年龄太小了,不符合入学规定,学校为此争执不下。谁知道那一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的时候,骄傲地说:“我们有一个娃娃,七岁就已经会拉很大的曲子了。”
这个娃娃指的就是吕思清。邓小平这句话被登到内参上,音乐学院破格录取了吕思清。
1996年,成名已久的吕思清回国举办个人音乐会,才第一次知道了流传甚广的“邓小平钦点”一事,也从父亲那里知道了更多的细节:原来当时的音乐界老前辈中,有一位中央乐团副团长叫李凌,非常爱才,因为他的女儿跟毛毛(邓小平的小女儿)熟,他就让女儿托毛毛反映一下。
父亲从没跟他提过这些事,是希望他的生活不要受到外界影响,不要因此产生优越感。这段意外的往事,也让吕思清觉得自己很幸运。
时间回到1977年,那是吕思清第一次远离家门。学院附小的文化课最低程度是小学四年级,他才读一年级,必须到普通小学去学文化课。每天上午,他背着书包到北京最好的实验二小去上课,结束后走15分钟路回到学院,等待他的练达智老师会奖励他一块饼干,然后盯着他做作业,作业做完,开始练琴。
主课老师王振山专门向学校申请,腾出一间五六平方米的储藏室,做了吕思清的琴房。储藏室旁边的琴房里也是王老师的学生,叫孔朝辉。只要吕思清这边琴声一停,小师兄马上跑过来,边敲门边喊:“练琴,练琴,不许偷懒!”
| 名师 |
小提琴大师斯特恩制止道:“不,不要去演电影,让他专心练琴,他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演奏家”
○:当时在英国梅纽因音乐学校,有几个中国学生?
●:很少。不到10个,个位数。
○:不同的文化背景,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人生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是很宝贵的。我很幸运地接受了中国、欧洲、美国的教育。美国人的自信、容纳,中国人的谦逊、细腻,欧洲人的绅士风度,对我的个性、做人的原则都有很深的影响。所以我能够寻找最适合我的生活、最适合我事业发展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1979年,美籍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到北京访问演出。从此,越来越多的西方音乐家开始关注中国。斯特恩的中国之行被拍成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向世界展示了刚刚开放的中国和中国年轻音乐家的才华。
中国的音乐之门缓缓打开,中国的音乐家开始走向世界。年幼的吕思清,正好赶上了这个契机。
1980年,吕思清11岁,被小提琴大师耶胡迪·梅纽因选中,到位于英国的梅纽因音乐学校留学。因为学校选拔的是全世界有音乐才华的年轻人,所以也被人称作“梅纽因天才音乐学校”。
学校只有47名学生,吕思清在那里学习了三年。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吕思清系统学习了英国文学、历史、戏剧、美术、地理、自然科学等十几门功课。他喜欢登山,在戏剧课上演过侦探,沃特福德球队是他喜欢的足球队。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