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纽因对吕思清影响至深。他让吕思清见识到了古典音乐文化的丰厚,给了他艺术家思维的训练。
1983年,吕思清参加了第一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大赛,取得少年组第五名。在英国的教育环境中,成绩只是一种检验,所以尽管没进前三甲,吕思清还是很开心,他拿出四分之一的奖金,买了一套三体式音响。
但这次比赛结果却在国内引起震动——前三名都是在国内学琴的中国选手,所以有人认为,外国教育不一定比中国好。
1984年夏天,吕思清被召回国内,回到中央音乐学院,继续跟王振山学习。
王振山曾是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他的教学方式是典型的俄罗斯学派,严格又极有计划。他看到了吕思清欠缺的东西——演奏技巧。此后几年,吕思清在王振山的指导下苦练琴技,并在17岁时获得帕格尼尼大赛第一名。
19岁,吕思清又去了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师从有“小提琴教母”之称的德罗希·迪蕾。迪蕾的英文“Delay”的中文意思是“延迟、迟到”,人如其名,迪蕾是个爱“delay”的老师——下午一点的课,她会一直到晚上12点才出现!
但这位散漫的老师却很受学生欢迎。她教起学生来很有一套,她是启发式的:“能不能用你拉小曲子的感觉去拉协奏曲?”
一生中遇到这些名师,吕思清说,这是命运之神对他的眷顾。
| 舞台 |
吕思清夺得了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冠军,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东方人。这是他第一次拿到国际大奖,也是他最后一次参加比赛
○:拉琴的时候,脑子里会想到一些东西吗?
●:最主要是画面。这画面有可能是谱子,有可能是情节,有可能是音乐,还有音乐带给你的幻觉。
○:那么小就开始练琴,这么多年有厌烦吗?
●:十六、七岁,因为要参加比赛,压力很大,非常辛苦,那时候有一点。但从来没有一甩头就不拉了。选对了方向就要走到底,就像马拉松,离终点还有100米,不跑了,那就到不了终点。
○:你一天不练琴会怎么样?
●:也不会怎么样,天也不会塌下来(笑)。但就是有点不舒服。像没吃饭一样。
网上找到吕思清年幼时的视频,他拿着小提琴登台,主持人问:“吕思清,你紧张吗?”“不紧张。”说话间,他把小提琴往脖子上一架,优美的旋律就出来了。
因为被视为“神童”,吕思清从小就不缺乏当众演奏的机会。
有次他随父亲到北京,接到青岛的电话,说有外国政要来访,要举办一场欢迎演出。父亲只好拜托列车员把儿子带回去。车站的人听说这个一米多高的孩子会拉小提琴,很好奇,请他拉首曲子听听。吕思清就在火车站拉了一曲又一曲,直到火车开动。
站在舞台上,是吕思清最享受的时刻。
16岁,吕思清参加国内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小提琴大赛,比赛快结束时,弦断了。全场哗然,评委开始摇头。陪同老师和吕思清去后台换弦,老师口里说着“别紧张,别紧张”,手却抖得厉害。等换好弦再上场,已经过去七分半钟。
但吕思清却没有受到影响,重新上台之后他气定神闲,表现出色,最后拿到了第二名。
就在弦断的第二年,吕思清参加了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比赛——第34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作为国际上最重要的小提琴比赛,“帕格尼尼”大赛以要求严格著称,此前有12届比赛冠军空缺。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