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的时候,骄傲地说:“我们有一个娃娃,7岁就已经会拉很大的曲子了。”
这个娃娃,指的就是吕思清。
“成名要早”——他的传奇,充分印证了女作家张爱玲的梦想。
1月25日晚,杭州大剧院演出间隙,44岁的吕思清从裤兜里掏出一条白手绢,擦拭额头的汗。台下黑压压的观众,已经在他的音乐中深深迷醉。吕思清是那种特别擅长点燃气氛的艺术家——他的小提琴会说话。
深夜,吕思清背着他的小提琴回到酒店。前一刻还在舞台上随着琴声跳跃的一头卷发,此刻安静下来,主人从一个激情演奏者,变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gentleman。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再有把握再有把握,你还是要练”。吕思清的这句话不能总结他音乐的全部,但恰到好处地形容了他拉琴的辛苦。
眼下,正在美国奥斯汀为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当评委的吕思清,会有那么一瞬,从选手身上想到自己的音乐人生么?
【名家名片】
吕思清,中国著名小提琴家。4岁学习小提琴,8岁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1岁留学英国梅纽因音乐学校,17岁夺得国际小提琴艺术最高奖——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成为获得殊荣的东方第一人。19岁,师从著名小提琴教授德罗希·迪蕾女士。他被国际权威音乐杂志《The Strad》誉为“难得一见的天才”,也是中国名曲《梁祝》的最佳演绎者。
| 神童 |
邓小平骄傲地说:“我们有一个娃娃,7岁就会拉很大的曲子了”
○:当年读中央音乐学院,邓小平“帮”你这件事,听说很多年你都不知道?
●:有20多年,没人提过这事。后来知道了,我也吃了一惊。上天好像很眷顾我,创造了很多好的机会。
○:当时那么小,怎么会想着去报考音乐学院?
●:主要是我父亲,他那时经常出差,会带着我去找音乐界的老师听一听。上海很多老师听了,觉得我需要一种更好的环境,就建议父亲带我去北京。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