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吕思清并没有引起注意,有媒体拍到他在抽签比赛前的照片:一个人手托下巴,坐在长椅上发呆。
1987年10月4日晚上6点30分,吕思清在决赛中最后一个出场,两支小提琴协奏曲完成得极其出色。演出还没结束,观众席上就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耳朵一向刁钻的意大利人为吕思清沸腾了。那晚他接连谢幕八次。
吕思清夺得了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冠军,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东方人。这是他第一次拿到国际大奖,也是他最后一次参加比赛。
似乎有一种魔力,让吕思清在演奏时,都激情澎湃,与众不同。
听吕思清演奏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迪蕾老师评价:“你血液里流的是西班牙人的血。”
1997年,在洛杉矶碗形剧场,吕思清把《梁祝》拉得既细腻又壮烈,令世人瞩目。他为《梁祝》录制的第四个版本,因为独特解读,被誉为最佳版本。
1999年开始,吕思清参与策划了中国第一个崭新模式的音乐会——“世界名琴名曲音乐会”,他用六把名琴演奏《四季》的不同章节,这种音乐会形式一直坚持做到2007年,中国观众领略到艺术的别样魅力。
今年3月,吕思清将要开始再次录制《梁祝》,他说:第5个版本将是最佳的。
2013年11月26日,吕思清44岁生日。他在微博上晒了儿子们送给他的手工礼物以及妻子做的菜。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虽然演出多,活动多,要在世界各地奔波,但家是起点。为了方便,他甚至把家选在离机场不太远的地方。
吕思清一年有六七十场演出,平均每周至少一场。时间大部分被演出和练琴占去。
每去一个地方,机场、酒店、排练厅、音乐厅什么样,是知道的,其他基本等于零。巴黎去过很多次,但艾菲尔铁塔至今还没上去过。
但不管怎样,音乐是让人愉快的,对一生都有积极影响——这是父亲当年教给他的。所以,一旦在家有点时间,吕思清会亲自教孩子拉拉琴,两个儿子现在学钢琴和小提琴。
家里那种深厚的音乐氛围,是吕思清从小就熟悉的。作为狂热的音乐爱好者,吕思清的父亲吕超青不仅教孩子们拉琴,还抄谱。他的初衷是为了孩子们练琴方便,后来想到很多人都没有乐谱,父亲开始义务帮人抄谱,印刷装订后无偿寄给全国各地的小提琴老师和音乐教育家。很多作曲家,包括《梁祝》作者陈钢、何占豪,都是父亲在抄谱过程中结识的。
因为抄谱有了名气,吕思清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第二年,父亲被借调到北京“音乐创作”刊物帮忙绘谱,也可以陪伴儿子。吕思清回忆,父亲抄的谱子全部都是手工描画出来,简直就是艺术品。吕超青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抄谱人”。
那时候,每天早上4点钟,父亲起床抄谱,吃了饭去上班,回来后继续趴在桌上抄。全家最快乐的时候,是每次抄好谱要油印了,全家老少齐上阵,分纸、刷刷子、装订,俨然成了欢乐的小工厂。
不管何时何地,吕思清都在心中铭记——青岛甘肃路27号,一个充满音乐和欢乐的家,那也是他音乐的起点。(杭州日报 张向芳/文 王毅/摄)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