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极为聪慧的青年艺术家”
在国外的七年中,许蕾真正明白了当初刘若娥教授所说的“孤独寂寞” 。“我还比较幸运,因为我是从省重点高中走出来的学生,凭着自己在高中的英语基础在国外学习期间语言交流基本上没有问题,但繁重的课业却压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每天光写各科论文、做音乐理论的题目就要到半夜一两点,白天还要铆足精神和专业老师、音乐指导老师上课。加上形体课、表演课、歌剧排练等等,让我无暇去做别的事,一心扑在学业上。 ”
硕士毕业后她即考入大都会歌剧院的“青年艺术家”一职,茱莉亚音乐学院歌剧系主任斯蒂文·瓦兹沃茨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评价:“许蕾是一个极为聪慧且艺术修养很深的青年艺术家,她在艺术感受力和诗意的表现力方面极具才华。因此其在歌剧表演中,对音乐和角色融合的综合能力让人陶醉。 ”
斯蒂文在不同项目中教授过三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包括男低音沈洋和女高音许蕾及方颖。许蕾是斯蒂文接触最多的一位。斯蒂文认为,“对来自中国的青年艺术家而言,综合能力至关重要。包括对歌剧艺术的历史和人文背景的理解,以及对相关文化的学习和研究,都是与歌剧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样重要的能力。 ”
斯蒂文在总结他教授国际背景学生的感受时说,“要求表演者以歌唱的形式交流,因此对艺术家不仅有嗓音和表现力的要求,语言能力往往是最显见的一个难点。即使是秉承西洋文化的美国学生,追寻歌剧的事业都有诸如意大利语、德语和法语的挑战,更何况来自有更遥远语系的亚洲学生。而对语言的熟练掌握,会直接影响着对歌剧作家人文成长,对剧作文化背景,和对歌剧音乐角色的深入理解,以及影响着表演者舞台上的表现张力与专注程度。 ”
并不是有一个好声音就够的
在国外的经历,让许蕾深刻体会到“音乐指导”这个概念。所谓音乐指导是肩负指导歌剧演员演唱和表演的综合角色,而在中国传统的歌剧教育中,常常忽视了音乐指导的作用,而多被视为钢琴伴奏。美国著名的音乐学院辛普森学院歌剧系的艺术总监、曾在欧美的多家歌剧院担任过音乐指导的博纳德·麦克唐纳告诉许蕾,“音乐指导通常要同时拥有很高的音乐专业素养和广博的知识,其中包括: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通晓多国语言,扎实的发音学和修辞学,以及丰厚的歌剧演唱和曲目知识。欧洲和美国的歌剧院或以歌剧教学为主的音乐学院都会聘用优秀的音乐指导,以帮助他们准备角色或演出。一个歌剧演员是否拥有一个出色的音乐指导常常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
对于年轻的歌剧演员而言,参与演出的实践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以许蕾为例,除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她还分别在美国的多个主要歌剧院,以及在法国巴黎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受邀演出,并担任莫扎特歌剧《魔笛》中的帕米娜,佛朗西斯·普朗克歌剧《断头台上的修女》中的布朗热等女主角。
特别是在大都会歌剧院,在三年里的每个演出季,大师班的学生都会参加歌剧院的演出,并与多明戈、约纳斯·考夫曼、乔伊斯·荻朵娜朵等世界著名歌剧艺术家同台演出。
许蕾对如此多的机会,还有自己更深一层的理解。她认为:“作为一个歌剧演员,每一次机会都值得尊重,无论角色大小。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对歌剧的理解融入到每一个角色准备的细节中。而练唱和排练往往是漫长的磨合期,从而一步步地寻找角色和声音的最佳状态。因此艺术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从来都是一个追寻的过程。 ”
30岁的许蕾一路走来很顺风顺水:上音毕业后,全额奖学金进入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读研,成为了近十年第一个考入该院声乐系研究生的中国人。值得一提的是,许蕾也是美国大都会歌剧院青年艺术中心的第一个中国女高音培养对象。
在美国学习期间,许蕾发现,其实有很多东西并不就是有一个好声音就够的。“你需要去学更多东西,比如文化、历史,还有语言等。 ”她说,“因为作为一个歌剧演员,第一个要处理的就是语言问题,因为你要用意大利语、英语、德语、法语甚至俄语去演唱不同风格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所以如果你不是一直在学习,一直去更新你的知识的话,你可能就跟不上这个节奏。不过这也是唱歌剧最美妙的地方,因为你永远是一个学生,永远没有到头的感觉。 ”
现在,许蕾开始在世界各地演出,签订的合约已经排到了2015年,虽然演出繁忙,但她表示:“作为海外游子,我非常愿意给我们祖国的观众献上我们学习到、感受到的东西,把中国的文化通过歌剧的形式,传递到西方去。 ”(中国艺术报/越声)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