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音乐教育的成败离不开家校共建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意见》对学科类校外培训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管理。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该《意见》的出台,将孩子们的更多业余时间还给素质教育,让更多的孩子有时间接受艺术的熏陶。
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接触音乐、了解音乐、学习音乐,但对家长来说,陪孩子一起学习音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笔者接触到的很多琴童家长中,稍好一些的家长略懂一些音乐知识,也会弹奏一些简单的曲目,更多的家长则对音乐一窍不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家长更有质量地陪伴孩子学习音乐、配合老师开展课后练习,将成为孩子学习音乐成败的关键,也会直接影响到社会音乐教育,乃至素质教育的最终成果。
让孩子和家长一起练习
音乐教育、钢琴教学已经开始注重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会使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对音乐、对钢琴产生学习兴趣。但几堂课后,孩子们往往就逐渐失去兴趣。经过与多位家长的交流,发现问题出在课后练习阶段。“家长基本上不懂音乐,上学时所学的音乐知识也所剩无几。在课后练习时,家长往往采取强制练琴的措施。这样孩子感受到了课上学习和课下练习的强烈反差。孩子每周最多上两堂钢琴课,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练习,长此以往,失去学习兴趣也就不足为奇了。”
让孩子和家长一起练习。对于初学者,希望家长在课后练习时能够陪孩子一起边弹边唱。“简单的旋律和唱名对家长来说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在课上要求老师与孩子一起边弹边唱,那么家长也要这样来练习。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加孩子的融入感,帮助孩子还原上课的情景,提升练习效果。”对有一定演奏基础的孩子,要求家长在孩子练习前播放示范音频,通过听觉让孩子对音准、节奏等产生更加直观的感觉,这样通过内心听觉就可以很好地完成课后练习作业。在“唱”和“听”的同时,为家长提供一些适合孩子欣赏的作品,在家中创造音乐氛围,潜移默化地将音乐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家校共建,效果显著
好的方法需要实践来检验,针对家长课后配合的问题,石晓娇想了很多方法,每想到一个方法会先在自己孩子身上试验。通过这些方法,孩子的练琴积极性有了提升,学琴也有了很大进步。
家校共建,是在校内教育中经常提及的一个话题。年轻的家长平时工作都特别忙,没有时间管孩子,有些还与孩子之间形成了代沟。而通过家校共建,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家校共建不应只用在校内教育上,在社会音乐教育上同样适用。把孩子教育好,单靠学校和老师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只有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协同一致,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家校共建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家长与老师搭建起‘沟通、交流、协作’的平台。通过家校共建,家长们能够获得许多先进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方面与学校达成共识,也能在如何尊重和关爱孩子方面获得启发。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