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的授课
郭祥义很小的时候,在声乐上有很多困惑,为此他问过很多人,但是大家的解答都不是很清晰。这些困惑其实很多老师自己也弄不明白。于是这样的困惑困扰了郭祥义的前半生,而这些东西不是靠一个人的能力就能弄明白的。1984年,他真正进入了教师行列,这样的机会对于他来说真是如鱼得水,因为他可以通过教学来研究这些自己一直没有弄明白的事情。
上世纪初,正值清末年间,西洋声乐进入中国,这是中国音乐文化的进步。但是非常可惜,传进来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在认识上和技术上甚至还存在很多误区。但是我们中国人只要认为是好东西就会一代教一代,一代代地传下来。但是传下来的东西不见得就全是正确的。郭祥义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种偏差,他很清楚自己的声乐水平进步坎坷就是因为方法不得当,但是想找到正确的方法却异常困难。
郭祥义在讲课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所有重大的国际声乐比赛,获奖者中很难见到中国人。1977年文化部为了振兴发展中国的声乐事业,就请来了国际著名的声乐专家来我国讲课,其中包括意大利的基诺•贝基。当时文化部非常重视这次能与大师们学习的机会,从全国各地选拔了一批唱的比较好的青年歌手组成大师班,由基诺•贝基来亲自授课。歌手们分别唱歌给基诺•贝基听,唱完后,基诺•贝基就问:“你们这是什么唱法啊?我怎么没听过啊。”歌手们说:“我们这是意大利唱法。” 基诺•贝基说:“不是不是,你的意大利唱法我听不懂,我听不懂。”大家都蒙了,原来这不是意大利唱法。然后他就开始讲真正的意大利唱法应该是什么样子,从最基础的气息、腔体、位置等等一直讲到了每个时代的作品风格;古典歌剧、罗西尼、威尔第的歌剧等等。当时在中央乐团工作的郭祥义也参加了听课学习。这次的学习对郭祥义的影响非常深,甚至成就了郭祥义在声乐教学上的基础。有很多问题从这里得到了解决,比如关于打开喉咙的问题,气息的问题,咬字的问题等。这些原来就一直困惑着他的问题在听了大师的讲学后,豁然顿悟。
郭祥义在给学生上课(1992年)
基诺•贝基这次讲学,对中国的声乐事业的发展影响非常大,于是文化部不断请专家来中国,同时也派人出去留学。伟大聪明的中国人终于找到了真经,在80年代初中国人开始在世界上参加比赛,并不断拿回来各种大奖。
三十年的从教活动中,郭祥义一直在不断地实践、总结、改进,然后再实践、总结、改进,终于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一些人们一直以来在技巧上的误区。郭祥义已经将这套自己总结的教学经验及练习技巧整理成文。录制的第二套声乐教学碟正待出版。在对他访谈的过程中,明显地感觉到在声乐教学方面,从理论概念的进步与完善、到实用技巧的开拓与更新,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和视角。
2006年在香港授课
比如在谈到歌唱的咬字问题时郭祥义讲到:多年来,很多人一直认为‘以字带声、字正腔圆’是传统声乐教学中的‘精髓’,老师也一直在要求学生‘字正腔圆’。但这样做在实际教学中的声音效果却并不理想。声音训练的目的自然是:声音轻松透亮,咬字清晰准确。‘字正腔圆’是这一要求的高度概括。但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对 ‘字正腔圆’这一技术术语的理解有两种,第一种理解是:只有“字正了,腔才能圆”。故而一定要“以字带声”。在这里把字咬准是前提,然后再把好的声音带出来,“字”和“声”是因果关系。有这种理解的人,往往是在嘴皮子上下功夫,把字咬得很重甚至很死,致使“字”和“声”的融合、音乐的连贯受到很大破坏。第二种理解是:我们对演唱的最终有求是“字也要正,腔也要圆”。这种理解是正确的、科学的。因为“字正”和“腔圆”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实际情况是“字正”腔未必圆,“腔圆”也未必字正。比如很多语言能力很强的人,包括很多播音员和歌唱演员,字咬得很正,但唱出的声音(腔)确实不圆。
2006年在广州授课
我们唱歌讲究的是:“通、松、透、亮、润”,第一就是“通”。歌唱的声音首先要“通”,如果把字咬死之后,就很难通畅。
再如歌唱的气息问题。郭祥义曾到过二十多个省、市讲课,他在各地讲课的过程中 , 发现很多人总是单方面强调歌唱时腰围的扩张状态。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告诉学生:“歌唱时要保持横膈膜四周(或两肋)向外扩张的状态,不要塌下去”。肯定地讲,这个动作是对的。但是一开始就在这种状态下唱歌就错了!因为这里面存在一个将 “因果关系” 颠倒了的误区。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拿一个气球 放在上下手掌之间,上下同时向气球施加压力,慢慢的气球会越来越扁,气球的周围也就会自然向外鼓起来,这就是向外的扩张状态。气球本身是不会主动向外扩张的,它的扩张取决于上下手掌给予的压力。 在这里,上下手掌给予的压力是“因”,而气球产生的扩张是“果”。同样的道理 , 歌唱时腰围的扩张状态取决于腰以下前、后、上、下给予气息的压力,这时用气的压力是“因”,由此而自然产生的腰围扩张是“果” 。如果在用气压力产生之前“先保持腰围或两肋的扩张状态”,只能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人为的腰部肌肉撑胀,在这种状态下不可能达到自由控制气息的效果。一是用气会很浅,二是会把整个歌唱状态搞僵。气将会越“端”越高 ,最终将会无一例外地变成错误的胸式呼吸。 (记者 狐狸 编辑 闫景真)
郭祥义在马来西亚授课
相关链接
点击进入 视频访谈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