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立式演奏就是站着拉二胡,这是近几年来大家熟悉的二胡演奏姿势。这种姿势,不是哪位乐手的突发奇想,更不是哪位演奏家的创见,而是伴随二胡走过近百年历程的一种演奏姿势。这种姿势,为旧时民间艺人在凄风苦雨中为过去城镇乡里丝竹节庆庙会烘托场面更为今天俊男靓女们在声像绚丽的舞台上激情演绎造势。因此,半个多世纪的各式二胡教科书中,立式演奏和坐式演奏一直被列为二胡演奏基本姿势而贯穿至今。
我们知道,一位优秀的器乐演奏者,不论其操作的是何种乐器,其最高演奏状态(仅就生理机能角度来说)都是全身气力贯通,动作协调自然,双手灵活放松,一招一式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方能达到形、音、气、势、神、韵兼备的上乘境界。二胡演奏亦是如此。表面看去,二胡演奏的动作仅限于双臂的开合与屈伸以及双手在琴弓、琴弦上的拉推与按揉,实际上,一位好的二胡演奏者,成功的演奏无不是在全身动作协调、气力通达、神情贯注的状态下完成的,其动作的协调和力量的来源也是自身达肩、自肩达臂、自臂达指的整体贯通而形成。具体说来,二胡演奏中的方法和技巧,不论是右手的长、短、连、顿、抛、跳、击,还是左手的吟、揉、颤、打、滑、溜、泛,它们的动作和力量均来自全身动作的协调和力量的贯通。如揉弦的动作直观看来,是以手指按弦为支点,掌关节和指关节上下滚动而形成,实际上,通顺的揉弦动作是由肩部为支撑、左臂为通道、腕部为枢纽而直达手指指肚的整体连贯动作;又如表面上看,换把动作是由手指在琴弦上做上下移动或跳动,实际上,是由肩带臂、由臂带腕、由腕带指的一系列连贯动作,方可使换把声音通畅、动作自然,若再想将换把与右手运弓密切配合,达到跌宕起伏的音韵效果,则需要双肩之间的力量通达、背部舒展才能完成,再如慢长弓弓法,当运弓渐行至弓尖时,为了求得声音的饱满和统一,往往需要背部、腰部包括胯部做相应调整,使身体重心由中心位置逐渐移动至右臀和右肩,便于保证运弓力量的持续。总之,无论完成何种动作,人体力量来源的根本,均在于“源于根,发于腰,运于臂,达于指”。
形象地说,在人的运动过程中,人体就好比一棵生机充盈的大树:足腿为根,身躯为干,两臂为枝,掌指为叶。人的双臂与身躯的关系就如同枝叶与树干的关系:“腰如干,肢似枝;腰微动,肢自动,腰不动,肢自动,无用功,一场空。”二胡演奏时运弓的左右开合,运指的上下顺畅,以及双手运力的刚柔与虚实,无不蕴含着腰胯统领的发力作用,以带动双臂,通达手指,方可获得完整的劲力。再通俗地讲,双臂与身躯的关系,又好似一个拨浪鼓,鼓柄(身躯)一转,绳子(双臂)就带着鼓槌(双手)自然转动起来,顺势将力量弹到了鼓面(琴弓和琴弦)上,鼓柄转动得越迅速,鼓槌甩在鼓面的力量就越灵动,声音就越清脆(好比快弓的甩动动作)。当然,由于二胡演奏受到琴弓和琴弦直线的限制,表面看来,双手仅仅是做左右和上下的直线动作,仅就快弓而言,因其动作紧密、发音集中又充满张力,使这种主次带动性的动作变为内在的支撑而不显露于外,但是,若将快弓动作展开放慢为慢弓动作,其内在的关节和经络,依然是遵循着树干与树枝和鼓柄与鼓槌的动作关系在运行着。鉴于上述分析,我们就会明确一个概念:二胡演奏的理想方法,就是弄清、弄通双手与双臂以至身躯的关系,二胡教学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尽快掌握这种关系,从根本上抓住身体运动机能的内在规律,便能一通百通。事实上,尽快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二胡演奏方法,是每个执教者潜心琢磨的路径;而追求协调放松,尽快掌握二胡的演奏方法,顺利完成演奏中的各种技巧,又是每个学琴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对应于音乐会独奏或合奏的舞台表演形式,半个多世纪的专业和业余二胡教学,绝大多数是采用坐的姿势进行传授和练习的,这是习以为常的演奏姿势。然而,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琴者,已经历了相当长的习琴史,却仍然没有弄清二胡演奏的力量来源以及拉二胡时双手、双臂与肩、背、腰、胯的内在关系,以至于造成种种琴病。比如:坐势不当、背部紧张、腰部不灵、肩部僵硬、肘部不转、腕部不动等等,而这些现象又会直接影响到双手的持琴、持弓方法不当,运弓、运指动作不灵,以至于慢弓不沉稳,快弓不清楚,揉弦不通顺,换把不流畅等等问题。当我们仅从换把去纠正换把、仅就快弓去训练快弓,从枝叶角度解决双手末梢的动作毛病时,往往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此外,由于坐势演奏运动方位的局限,一些技术性问题的根源很容易被隐蔽起来而不易察觉,常常使学琴者一时很难体会双手动作不协调以及用力不通畅的原因,教授者也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寻找琴病的症结所在。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