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音乐感的训练
音乐感,应该说是对音乐的一种感受能力。随着音乐的变化,人的情感也随之产生波动,引起共鸣;能将这些感受经过自己的理解,注入自己的感情,并用某种手段将音乐再表达出来,即为音乐感。因此一个人音乐感的好与不好,是由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及表达音乐的相应手段,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对事物的反映决不会无动于衷,总是要表现出感情和情绪,还能主动改造事物。在教学中训练音乐感,就必须全面地注意两个方面的训练。特别对所谓音乐感差的人,要更加耐心细致地利用各种方式,对其启发、引导,使其逐渐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及理解,并用一定的规范标准,使其不断地熟练掌握各种技法,非常熟练地运用好各种表达手段,经过不断努力,肯定会见成效。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容易看到前一个方面的问题,并能抓住去训练。但往往没有看到后一方面训练的重要作用,或者在进行一些无确切标准及明确方法的训练。这样在学生自身音乐感的积累方面,收效就不大,或者收效缓慢。 除上述两方面的训练外,平时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加强全面的修养。如多读书、欣赏美术作品、听音乐等,并能经常注意观察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去认识、理解和加深其感受。
10.“劳逸结合”与艺术功能
这里所说劳逸结合,是比喻要会放松。当然,这个“松"是相对而言的。在教学训练中,要使学生随时随地注意放松,并会运用“松",还要能产生“松"的各种有效功能。 这里主要阐述其功能的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演奏中,只要有机会,哪怕一瞬间,都要将机会抓住予以放松,得以休息。二是放松要和音乐艺术的表达与技能相结合,用放松来发挥技术的功能并增强艺术表现的效能。比如在一首乐曲中,由于内容及艺术之需要,一个音或几个音,就要求它们表现得非常内在及富于思绪。这样,在技术处理上,要用下半弓弱奏,并要奏出近似弹拨乐器弹奏的音响效果,而且在字与字的连接上,要似断非断,并引人人情。这样的效果在演奏时,要求右手运弓轻点音头而字迹清楚。点音后,以大臂支撑,右手与前臂将弓子逐渐放松,弓毛逐渐离弦,弓子的速度逐渐放慢。协调完成后,最后再换弓。换弓前弓毛稍离弦,做出似断非断之意。被弱奏的音,在运弓及放松离弦过程中,好似弹音渐弱,在这种似断非断中余音绕心。真乃思绪人心,越人越深。如果没有放松,是绝对没有这一艺术境界及技术功能。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