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石城致力于提高琵琶制作水平,制定统一制作样式和标准,认为民族乐器的制作应该由演奏者和乐器制作者共同完成,并在这方面有精深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制作实践经验,后来撰写了《琵琶制作》(与高占春合作)一书,是全国鉴定琵琶制作技艺的首屈一指的权威。
在50年代末,林石城已经规划出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琵琶乃至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蓝图,年富力强的他本该进入事业的全盛期,但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恶化,他的事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生活也历经磨难。
1960年,他因所谓历史问题被停职审查,离开了教学岗位。1963年,他举家迁回上海,生活日益困顿。在艰难贫困中,林石城先生从未放弃对民族声乐艺术的追求,在赤贫之中忍着关节炎发作的巨痛,在极低劣的纸张上整理编撰先师沈浩初的《养正轩琵琶谱》,历经艰辛促成此书的出版,并将所得稿费全给了沈浩初的遗孀。期间,他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整理记写了《养正轩琵琶谱》、《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等传统乐曲的演奏谱,进行了他人难以替代的抢救工作。他还到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四川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校等院校任教,直到1979年,他回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1987年,在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中,他指导的中央音乐学院丝竹组荣获5项冠军。1992年,在第二届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中,他指导的中央音乐学院丝竹组又荣获演奏奖第一名。
2003年春林石城患病后,右手一度麻痹,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顽强毅力进行康复练习,又恢复了演奏水平,后来到台湾演出,同样获得了圆满成功。生命不息,弹奏不止,用他的话说,“如不能弹琴我愿死!”
林石城还受聘为中国老年人物研究会音乐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南音学会理事,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北京民族乐器厂、中国珠海金声乐器厂、开封中原民族乐器有限公司、香港宏光国乐团的顾问,浙江江南丝竹社顾问。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林石城视传统为珍宝,视师承为根基,他不遗余力地收集整理传统琵琶曲谱,特别强调“原汁原味”,坚决反对任意改谱的不良风气。他在教学中对琵琶流派全面兼顾融会贯通,打破了一门一派的局限。刘德海先生曾感慨地说,是林师的全面兼顾的良好教学让他逐步踏入琵琶之门。林石城是使琵琶艺术和民族声乐真正走向世界的领军人物,也是丝竹合奏的奠基人。
林石城既有高超的演奏技艺,广博的艺术修养和传统文化素养,全面的学科理论知识,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又有高尚的人品,超常的亲和力、号召力,海洋般宽广的胸怀,忍辱负重不计名利的精神境界。
林石城爱生如子,诲人不倦,平时沉默寡言,但给学生上课时总是不厌其烦,直到高龄还会针对学生的任何一个细小错误亲自示范,为学生的演出准备乐器。对自己的儿子林嘉庆,他却很少辅导,总是说:“你天天听,还用我亲自给你上课?”他有教无类,许多人登门拜访后就成为他的学生。学生们也对他无比爱戴和崇敬,在困难年月,叶绪然向他求学时,他不收取任何费用,叶绪然就在寒冷的冬天排队到深夜,买一包花生送给老师,作为报答。师生间浓厚的情谊,真是胜过了父子。
林石城毕生致力于创立区别于西洋音乐体系的中国民族声乐体系,提出了“大中国琵琶学派”的美学理念,把它作为一生追求奋斗的目标。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先后培养出叶绪然、刘德海、李国魂、邝宇忠、陈泽民、吴俊生、程俊民、潘亚伯、李文英、徐正音、吴葆娟、林嘉庆、周丽娟、郝贻凡、曲文军、吴蛮、章红艳等一大批当今琵琶艺术事业的中坚力量,成为我国现、当代琵琶界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