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石城(1922年3月3日—2005年12月6日),1922年3月3日出生于上海南汇县横沔镇西乡。新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奠基人,杰出的民族音乐教育家、理论家,著名琵琶演奏家、编曲作曲家,中国琵琶“浦东派”第六代宗师。生前为中央音乐学院资深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琵琶研究会会长。
林石城出生于中医世家,同时也是精通琵琶演奏的音乐世家。他自幼受江南民间音乐熏染陶冶,6岁时开始跟父亲学习演奏琵琶、二胡、三弦、扬琴、京胡、箫等乐器,12岁时已对江南丝竹著名的传统八大曲熟于心、吟于口,能与人合奏《欢乐歌》、《慢三六》等乐曲。
1942年,林石城从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后,正式拜近代著名琵琶流派“浦东派”大家沈浩初为师,因此,他成为“浦东派”第六代正宗嫡派传人,从其学习传统大套曲目,刻苦钻研,尽得“浦东派”精华,将传统技法发挥到极致。同时,他在沈浩初的鼓励下,先后向“平湖派”吴梦飞、“崇明派”樊少云、“汪派”汪昱庭学习,与杨少彝、孙裕德等人有着良好的琴谊,博采众长而不拘于一宗,创造性地将抚、滚伏四条弦、拖滚四条弦、弦数变化、人工泛音等融入自己的表演中。他在艺术表现和风格上,武套能够气势宏伟磅礴,绘声绘色;文套则能够细腻深沉,韵味隽永。
20世纪40年代,林石城已是江南琵琶名手,是“春秋集国乐社”、“上海国乐研究会”、上海第一医学院国乐队等社团的顾问或音乐指导,每周末都在广播电台作现场演奏。1948年,他开始琵琶音乐创作,改编了《婆媳相争》、《秋思》,许多青年学子登门求艺。上海解放初期,他在上海市总工会成立大会上演出了由他创作的《学生操》,一时轰动。
当时,林石城已是沪上名医,对中医、西医融会贯通,善治许多疑难杂症,尤擅妇科不孕症的治疗。傅雷、刘海粟等社会名流都长年找他看病,他收入颇丰,家道殷实。但林石城说:“好大夫千千万万,沈师的传人只有我一个,不能让浦东派从我手上断绝”,早就立下了“弃医从乐”的志向。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聘请他北上任教,他毅然关闭了自家诊所,从此将整个生命和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琵琶,奉献给了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事业。
1956年应聘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林石城是当时仅有的4位民乐教师之一,也是惟一的琵琶教师,他独自承担起学院大学、中学、附小的全部琵琶教学工作,编制了《工尺谱常识》、《琵琶演奏法》、《琵琶曲谱》等各类教材。为了丰富琵琶教材,他刻苦学习各地民间音乐,并把它们改编成琵琶演奏谱,是有史以来系统编撰琵琶教学院校教材的第一人。
1958年,林石城根据中央音乐学院的决定开设江南丝竹合奏课,由于他精通琵琶、二胡、三弦、扬琴、京胡、箫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教学得心应手。他编写了十多种江南丝竹乐曲每种乐器的演奏谱,是我国民族器乐合奏专业教学的第一人。
林石城整理曲谱,编制新声,统一计谱法,将工尺谱、简谱整理为五线谱,是有史以来用五线谱为琵琶演奏记谱的第一人。他根据西洋音乐编写了适合琵琶演奏的12个调号的技巧与基础练习曲150首,同时试用西方作曲技术编写《彩云追月》、《光明行》等琵琶谱,并创作了《海河之歌》、《奔放》、《捉迷藏》等现代琵琶曲,是新中国推动琵琶艺术与西洋音乐融会贯通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