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启示
录入时间:2011/12/26 9:47: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俄罗斯的音乐成就好比一桌大餐,天才的音乐“厨师”以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为原料,采用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烹制出极具俄罗斯特色的世界名菜,让世人羡慕不已。
我们也已经拥有了世界一流演出场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欣赏世界水平的钢琴表演已经成为现实可能。然而,看到我们自己的世界一流钢琴表演艺术家在演奏外国作品,总是让人觉得有些落寞。
20世纪世界钢琴艺术领域出现了两座高峰:一座是以德彪西、拉威尔、杜卡、米约、梅西安为代表的法国钢琴学派;一座是以格拉祖诺夫、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为代表的俄罗斯(包括俄罗斯和原苏联两个阶段)钢琴艺术学派。俄罗斯音乐艺术高峰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俄罗斯作曲家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坚守和挖掘。所以,从音乐创作的角度深入分析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形成,观照同时代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对当今中国钢琴艺术发展会有特别的益处。
民族性是钢琴音乐创作的根本
在俄罗斯音乐艺术高峰时期,从柴可夫斯基到米亚斯科夫斯基,再到“苏联音乐三巨头”,他们最大的成功都在于能够运用不同的作曲技法很好地表现俄罗斯的民族音乐特色,创造出富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钢琴乐派,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世界钢琴艺术宝库。比如,在传统的古典音乐逐渐穷尽、日趋解体的20世纪,多数欧洲作曲家都开始探索现代音乐、开发全新的音乐技法和理念时,深爱亚美尼亚及外高加索音乐的“苏联作曲家三巨头”之一的哈恰图良,却大量汲取民族民间音乐的精髓,应用在管弦乐、协奏曲等传统音乐形式的体裁中,不仅使民族音乐获得了更为强大而丰富的表现力,也为古典音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填补了古典音乐在亚美尼亚及高加索、西亚这一原生文化地区的巨大空白。他的音乐从不挑战旋律、调性等传统古典音乐理念,但具体表现形式灵活多变,从不墨守陈规,充分发挥了节奏、音色等各种传统音乐要素,优美动听、平易近人。哈恰图良以其特有的亚美尼亚风韵和绚丽的管弦乐技巧在世界乐坛独树一帜,成了西亚风格专业音乐开宗立派的大师,培养了亚美尼亚黄金一代作曲家,为俄苏音乐的民族特色增新添亮。
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创新技术和观念,还要发掘其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俄苏在钢琴教育教材的选择上也非常重视民族化、母语化,以各时期的俄罗斯民族音乐为素材编写的教材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其中,不乏根据俄罗斯民歌改编的钢琴小曲,俄罗斯作曲家的歌剧、舞剧片段改编的钢琴曲集等。选择本国钢琴教材(尤其是入门教材)培养了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热爱、理解与欣赏。俄罗斯钢琴学派正是得益于此才得以不断继承和发展壮大。
俄罗斯的音乐成就好比一桌大餐,天才的音乐“厨师”以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为原料,采用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烹制出极具俄罗斯特色的世界名菜,让世人羡慕不已。音乐创作,方法可以是世界的,但是原料应该是本民族的。用世界先进的方法开发本民族丰厚的音乐资源,才能让音乐世界色彩斑斓,才能让本民族音乐生机勃发。这一点,在我国现当代音乐家作品中也体现得很明显。例如,目前最受听众欢迎、上演率最高的中国作品也是殷承宗、储望华改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王西麟的《云南音诗》组曲,鲍元恺的《炎黄风情》组曲等民族特色浓厚的传统古典音乐作品。因此,保持民族特性是钢琴音乐创作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