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腔·韵——谈贵州苗族“飞歌”的艺术特征
录入时间:2011/12/28 16:34: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卢清丽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副教授)
内容摘要:
苗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且能歌善舞的民族,它有着非常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飞歌”作为该民族民歌中的一种典型文化形式,萌生于山间且体现着苗族人民的喜怒哀乐,生动形象地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时期苗族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感情等风貌,是该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和积淀。
关键词:苗族 飞歌 艺术特征 演唱技巧
苗族是具有丰富民族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而在苗族民歌中苗族飞歌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与个性,它在苗族音乐中是一种重要的抒咏性山歌种类,具有代表性。作为苗族民族音乐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苗族飞歌近几年来受到学者和专家们的普遍关注。苗族飞歌是属于苗族一种很古老的歌腔。是苗族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作的一种将音乐与苗语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它在湘、鄂、黔、川四省交界的苗族地区得到广泛流传,深受苗族和其他各族人们所喜爱。它的曲调十分悠扬动听,演唱内容非常丰富,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它蕴含着该民族的精祌文化内涵,从而经久不息地绽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 “飞歌”的演唱形式
飞歌,苗语称为“HXak Yangt”,主要流行于贵州台江、剑河、凯里等一带,是苗族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表演和演唱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它反映了苗族人的生产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
飞歌是苗族人民最为喜欢的歌种,在苗族聚居地的山间田野到处都可以听到传来的山歌,苗族人们会不由自主的把飞歌的旋律融入到各种各样的场景。比如:划龙舟、过苗年、送客、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或者男女表达相互间的爱慕之情等。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歌唱美好新生活、歌颂党和劳动人民的领袖更是成了飞歌内容的首选,所以飞歌是苗族地区的母歌,魅力与影响巨大。
1、多样性:在苗族,人人都爱唱歌,人人都会唱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有独唱、齐唱、对唱、重唱、也有简单的多声部形式,有的地区还分为高腔山歌与平腔山歌。
2、浮动性:它是相对固定型而存在的一种音的表现形式,对音高与音程结构的控制存在着模糊的概念,常常不是用现在通行的记谱法可以将它记得下来,只有用闲杂通行的记谱法记录,因为他存在着一定的即兴发挥,所以浮动性的这一特点正是"飞歌"的韵味与魅力之所在。
3、装饰性:即是说除了可以明显听出的单倚音、双倚音、三倚音等装饰音之外,在音的浮动性的基础上,每一音实际存在音头、音身、音尾三个部分。音头可能出自音身的上方小二度、大二度、大三度甚至纯四度而到达音身,在到达音身以后都习惯有一个小二度或大二度的音尾,一些收腔音的音尾是宽音程。另外,在速度徐缓时值较长的某些乐汇中,上行“3”到“5”的小三度的连续前进,下行“3”到“7”的连续前进,构成音势的增长与退落,可以说这种装饰型表现形式是运用在歌唱中的一种夸张手法的结晶。
二、 “飞歌”的演唱特征
1、腔的特征
多数情况下,飞歌的演唱具有一定的特征,有起腔、正腔、甩腔。
开头往往以一个短小的衬声“呃”或“呃依”作为引子(也叫起腔)缓慢而悠长,以独特的起音开喉引出正本。中间是托音,托音渐渐升高并加长(也叫正腔),曲式上称为结构的本体,开始整首歌曲的陈述。最后结束在收腔上(也叫甩腔),常以强而有力的“喔吼”、“哟”或其他甩腔结束。如谱例《丰收歌》:
衬词“呃”作为引子,演唱者以高亢有力的起腔拉开整首歌曲的序幕,接着到了正腔“满山一遍黄……,”是整首歌的主题部分,歌者以喜悦之情歌頌美好时光。最后结束在收腔“咧哪”上,表现出收割者那满足的心情,同时也是对全曲的一个情绪总结。苗族飞歌节奏的快慢与音的长短大都有固定的格式和固定的记谱方式,但是劳动人们在这些原有的格式上进行即兴发挥与创作成了苗“腔”的特征。